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1 22:18:45
今日,《每日經濟新聞》專訪了洪泰基金盛希泰,他向我們分享了他對于成都創投氛圍、資本市場如何助力創新創業發展、科創板的重要意義以及洪泰本身發展的觀點和看法。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肖芮冬
6月11日上午,2019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以下簡稱創交會)開幕式在四川成都舉行。在嘉賓演講環節,洪泰基金創始人、洪泰資本控股董事長盛希泰從金融生態建設的維度做了主題演講,觀點鮮明地指出“科技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科技產業跨越式發展離不開資本的長期支持,科技與創投將引領中國產業轉型升級”。
會后,盛希泰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的專訪,分享了他對于成都創投氛圍、資本市場如何助力創新創業發展、科創板的重要意義以及洪泰本身發展的觀點和看法。
盛希泰和他帶領下的洪泰基金可以說是成都的“老朋友”了,早在2015年他就參加過彼時的成都創交會。就在這一年,緊跟“雙創”的腳步,洪泰基金開始在成都布局;2016年,“雙創”生根發芽,成都洪泰智造工場正式成立;2018年,洪泰智造中心又在成都揭幕,洪泰智造(成都)基金隨之宣布成立,首期規模3億元,定位于為西部地區成長期科技企業服務。
從這個角度來說,洪泰和成都淵源頗深。
而在談到成都時,盛希泰也是信手拈來,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城市的熟悉。在他看來,在流量經濟時代,流量是前提,人是流量的一切和唯一前提,有了人流就有信息流,緊接著才會有資金流、項目流,“這方面成都是不缺的”。
他表示,成都在兩方面具有優勢。首先,成都的商業文化濃重、商業基因重,這一點在大西南領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從10幾年前成都蓬勃發展的游戲產業便可見一斑;第二,成都包容、開放的文化也令這個城市更具吸引力。
“總的來講,成都的氛圍毫無疑問在大西南是最好的。創交會毫無疑問是信息聚集的平臺,但還有兩點值得重視:第一,可以無限重視上市公司的培育;第二,要重視創業氛圍。成都有這么多的高校,有很好的創業基礎,尤其十年前游戲創業在全國領先。另一方面,成都不缺錢,也不缺人流、信息流、項目流,只要適當引導,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
盛希泰表示,從投資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發展有四大要素。
首先,投資的氛圍和先進程度。在他看來,創投是離創新創業最近的錢,是代表了對創新的支持;同時,創業投資代表未來,是全球經濟格局的前置指標,與GDP的增長完全同步。而在這一點上,從數據來看中國創投機構和全球相比并不落后:目前美國的VC投資規模為3590億美元,而中國的這一數據為3020億美元,幾乎占據了全球VC投資額格局的絕大部份比重。
“2007年中國股市全流通時代到來,中國真正的PE也就是股權投資時代的起步,徹底大繁榮大發展是2007年,這是高度同步的,同時與全球也完全同步。中國過去這十幾年,我們的投資行業根本沒有太落后。”
第二,創業者。
他指出,中國有一批偉大的創業者。從2018年全球“獨角獸”企業地域分布來看,中國數量第一,共205家、占比47.79%;美國數量第二,為149家、占比34.73%。“這個數據大家一定要重視。‘獨角獸’意味著它很稀缺,上市之前估值可以達到10億美元,在數量龐大的創業公司里是成功概率極低的企業。中國現在有這么多‘獨角獸’,說明什么?創新創業是中國的紅利,放眼全球,除了中國和美國之外,其他國家沒有大體量的創業。一個地方和國家新的經濟體的誕生是希望和未來,只要這個趨勢不斷,可以想見未來中國經濟的潛力有多么巨大。”
第三,科技投入。
洪泰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2018年間,中國民間科技研發的投入增長了846倍。單看2014年~2018年間,這一數據也增加了131倍,足見國內科技投入,尤其是民間科技投入的巨大。
第四,資本市場的支持。
盛希泰指出,在前三個要素都滿足的情況下,中國資本市場的滯后導致了整個創業投資創新經濟無法退出。他坦言,中國資本市場錯過了整整一代互聯網,“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過去十年是中國移動互聯網趕超世界的十年,而中國資本市場沒有做多少貢獻,所以大家對科創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也希望科創板能承擔起這個職責”。
盛希泰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科創板是“資本市場一個重啟的重大機遇、承載著引領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使命”。
在本次專訪中,他再次表示,科創板的設立實現了資本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首發虧損比例達70.7%,港交所上市虧損的大概只占6.8%,中國在科創板推出之前基本不允許虧損的企業上市。大量成長性科技企業需要更長久的投入支持,科創板的推出能做到這一點。”
在他看來,中國資本市場已經經歷了兩次重構。第一次是1993年中國證監會成立,股票發行試點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廣至全國;第二次則是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中國資本市場第二次重構,資本市場起死回生進入全流通時代;隨著科創板和注冊制的推出,中國資本市場將真正迎來第三次重構。“一批偉大的創業企業其實是過去5~10年的積累,如果錯過了,新的一批崛起同樣需要這么長時間,這就有了兩倍的差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太可惜。所以一定要把優秀的創業企業留在國內資本市場。”
根據洪泰方面的統計,已公布的110家科創板企業中,有88家企業獲得了686只股權創投基金的投資、創投滲透率達到80%。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創投基金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創新助推器,將社會利益、企業利益、投資機構利益等多方利益都統一在一起、由科創板來承載。
回到洪泰基金本身,在今年行業普遍較為清淡的行情下,盛希泰表示自己考慮得最多的仍然是投資能力。
“我們的節奏從來都比較一致,不會因為寒暑交替就變化、盲目追求風口。4、5年前O2O火的時候我們投得很少,去年區塊鏈項目特別火的時候我們也沒怎么投,我覺得要保持冷靜、有自己的節奏。我們抓的核心還是投資能力的持續打造和提升,這是永無止境的,永遠要持續優化。”
持續優化的表現之一就是不斷引進優秀人才。在這方面,盛希泰笑言,自己和“洪哥”俞敏洪一起,貼錢為公司引入一流人才。“如果我們不想干一個長遠的事兒,不想持續做好,完全不用也不可能貼錢。”
而這一切或許都源于洪泰本身的基因。他介紹,洪泰有兩大基因,第一是投資基因,“拿了LP的錢要有增值的能力,不然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其中退出是核心環節”。第二個同樣重要的是合規和風控基因。
他詳細闡釋了自己對于LP(Limited Partner)的理解:“很多人把LP理解為‘有限權利’,而我認為應該是‘有限責任’。出資人應該是無限權利,但卻是有限責任,按出資承擔最后的責任。所以在洪泰看來,LP和GP應該是最親密、持久的關系。以此作為出發點、初心,一家基金不可能做得差,這一點我們也會去堅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