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商業觀察

          每經網首頁 > 商業觀察 > 正文

          西安工業這回“想明白”了?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4 22:03:49

          每經記者|陳嘉偉    每經編輯|畢華章    

          西安工業這塊短板,似乎越來越短了!

          回顧改革開放之初,其工業化率一度達到54.1%,工業大市的成色還是很足的;但到了2016年,這一數據則下滑到22.3%,在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二。

          近兩年,上述數據干脆不再公布。

          據西安石油大學教授、中國西部制造業研究所所長曾昭寧測算,去年的數據或將進一步下滑至20%左右。

          這個局面,西安也急!

          在此背景下,除早前的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之外,《西安市支持工業園區發展的實施意見》也于日前公布。

          欣喜的是,相較過去多年的工業發展思路,該《意見》有頗多“開竅”之處,粉巷財經(ID:nbdfxcj)特作梳理,也歡迎大家一起來探討!

          1

          2018年,鄭州GDP首破萬億,達到10143億,其工業增加值為3746億;GDP為8349億的西安,工業增加值僅1874億,幾乎差一半。

          西安被擋在“萬億俱樂部”門檻之外,很大程度上“受累”于工業短板。

          雖然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后工業時代”是一種趨勢,但在曾昭寧看來,西安還不具備進入這一階段的實力——現階段三產占比較高,是工業太弱而導致的“畸高”,并非合理。

          其實要論工業家底,西安還是比較厚重的。

          41個大類中,西安占了36個,產品更是以航空、航天、超高壓輸變電設備等高端裝備為主——“頂天立地”有余、“鋪天蓋地”不足是個問題,但恐怕只是吃虧的一方面。

          也正如此,談西安經濟發展,探究工業弊病仍是重中之重。

          這里面,有不少話題值得說道,比如工業用地不足的問題,比如不講究產業鏈科學配套布局、工業園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問題,等等。

          本世紀初,西安曾規劃過眾多以建設完整工業體系為目標的工業園區,卻忽略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因產業發展雷同,部分園區招商困難,導致區域長期處于“征而不開”、“開而不發”的狀態,或者背離原先的發展規劃。

          到了2004年,陜西省政府某次常務會議上,一口氣撤銷了45個西安市的工業園。其中,戶縣(現鄠邑區)一地便撤銷了21個工業園。

          彼時,不少評論指出,工業園亂象除了各地政府圈地冒進發展外,不少也是因為定位不清所致。

          整治之后,此前投入的諸多時間、精力與財力,又有多少付之東流?

          2

          不過,近期下發的《西安市支持工業園區發展的實施意見》,頗有“開竅”意味。

          該《意見》提出,打造1個“千億級”和5個“百億級”縣域工業集中區等目標,同時在產業布局、招商引資、園區的建設水平、服務能力,以及資金等方面,也有相關保障措施。

          整體來看,有這么幾個亮點。

          首先,明確了開發區為主的支柱產業聚集區,縣域工業集中區則作為配套產業的承載區域。

          《意見》對某一區域的重點產業有著具體規劃,這就頗有對之前大而全問題的糾正之意。例如,閻良區高新技術產業園主攻航空設備制造,鄠邑區西安汽車零部件產業園主攻汽車零部件制造。

          上述兩個園區,為西安閻良航空基地的航空產業、高新草堂科技產業集中區的汽車產業做配套的意味,頗為明顯。

          配套產業并非“低人一等”。

          早在2017年,銅川便提出“陜西制造,銅川配套”的產業思路,主攻汽車零部件產業。現已引進江蘇悅達集團、蘇美達集團投資的年產600萬只汽車輪轂項目落地。

          市域經濟發展尚能“放下身段”,區縣政府更應轉變思路。

          除配套園的規劃外,另一亮點,則是對工業用地的保障。

          根據曾昭寧的估算,西安市工業用地,大概僅有杭州的一半,成都的1/3。

          考慮到主城區緊張的工業用地指標,隸屬高新區的草堂科技集中區落地鄠邑區,隸屬經開區的涇渭新城落地高陵,也就不足為奇。

          相較之下,灞橋科技工業園區就沒那么“好運”了。該園區曾在2012年與高新區展開合作,最終由于用地指標等因素影響而分道揚鑣。

          工業用地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此次,雖然并未明確給出每年保障多少工業用地,但在曾昭寧看來,已是不小的進步。

          此外,從文件里的產業鏈招商、利用“新基建”提升園區建設水平等提法,亦能看出西安此番確實下了不少功夫。

          3

          但進一步講,此番《意見》的“腦洞”,還可以再大一些。

          包括曾昭寧也有這種看法,對于區縣工業園來說,此次配套園的定位仍不夠細化——雖能避免大而全的問題,卻又落入“小而全”的陷阱。

          諸如高陵涇河工業園的裝備制造產業,洪慶新城軍民融合產業園的軍民融合產業等規劃,仍較為寬泛。

          以裝備制造業為例,其又分為通用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等八大行業,再往下分還有更多的領域。

          曾昭寧希望能細分到更小的行業,譬如高新草堂科技產業集中區,完全可以明確到轎車行業。

          當然,工業園區僅是西安工業發展的一部分,但對于西安工業的后續發展來說,亦需要再開“腦洞”,解放思想。

          據曾昭寧觀察,西安工業之弱,主因之一是投資不足。

          在2015年到2019年的近五年中,僅有2018年西安市工業投資增速達到28.7%,2019年則下滑至2%,再之前的三年則均為10%左右的負增長。

          透過上述數據,工業在西安不受重視的程度可見一斑。

          究其原因,或與所有制結構有關。

          “西安的工業企業,國企比重大,中省企業多,改革難度高,見效慢,這是客觀原因。”曾昭寧表示。

          好在,近兩年陜西省、西安市的國企改革步伐皆有所加快,無論是省屬國企積極擁抱資本市場,還是市屬國企的統一監管,國資改革已向前邁進一大步。

          而主觀原因,則暗含這樣一條邏輯:

          固定資產投資中,基礎設施建設見效快——更寬的路、更美的景,均看得見摸得著,也就更易出成績;而另一個大頭房地產,則是利潤高。

          以2017年為例,當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基礎設施投資占比,分別是工業的2.2和2.4倍。

          在曾昭寧看來,每年固投總量既定的前提下,如何在此消彼長的基礎設施、房地產以及工業投資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需要城市管理者拿出更大的勇氣與智慧……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 欧美国产一级毛卡片免费 | 午夜资源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久久性色 | 亚洲s图欧美中文字幕 | 一级A一片在线播放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