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03 20:18:09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肖芮冬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云計算和AI成為各大科技巨頭押注的對象,而城市則成為了技術能夠落地的最大場景。在“新基建”的機遇下,智慧城市的建設會激發一系列新需求,比如園區智慧化、社區智慧化等,很多企業也在其中尋找機會“乘風破浪”。
今日(7月3日)下午,由場景匯、每經路演主辦,成都天府文創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天府文投承辦,四川省投資基金業協會、重慶江北嘴國際投融資路演中心支持的智慧城市創業項目專場活動,在成都市恒大廣場路演大廳成功舉行。5家在智慧城市領域相當專業的創業公司悉數亮相,他們來自這個龐大產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就行業的多個熱點問題和解決方案與現場的投資人、行業專家展開了深度交流和資源對接。
“智慧城市”其實是一個很復合的概念,其中包括了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物流、智慧能源等。而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智慧社區的不斷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智慧城市的發展,可以說,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的縮影。
成立于2017年4月的德能森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德能森),是一家以智能化物聯網為核心平臺的高科技企業,目前已在智能家居、智慧社區、智慧酒店、智慧園區、智慧樓宇、智慧養老、智慧商業等應用場景落地。其創始人兼董事長董永術在活動現場表示,2018年我國智慧社區行業市場規模2736億元,預計未來三年內智能家居市場將保持21.4%的年復合增長率,到2023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0411.8億元。“在新基建風口下,智慧社區還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會。”
在董永術看來,智慧社區的痛點主要集中在四點:兼容性、可復制性限制,后裝市場無法進入,價格居高難下,以及技術門檻高、人才匱乏。針對這些痛點,德能森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并布局了包括主機、網關、執行器、傳感器、開關量等在內“總線+無線設備”共計50多款產品。“德能森云平臺的用戶將來可能會達到千萬量級,客戶的信息將會成為德能森的財富,基于客戶信息的大數據分析會成為德能森的新增長點。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成為智能化物聯網行業的淘寶。”
同樣發力在智慧社區領域的還有四川饒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饒生文化)。相比德能森的智慧社區整體解決方案,饒生文化則主要聚焦在基于社區的城市智慧防疫應急治理保障體系。該公司總經理楊志剛介紹,針對智慧社區建設中的社會痛點,饒生文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基礎支撐園區,園區支撐產業,產業支撐城市”,并在智慧門服、智慧停車、智慧物流等多個方面發力,以“門媒”為載體實現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目標。
近年來,井蓋丟失、開啟和移位等原因導致人員傷亡的事件時有發生,這種“黑洞”形成后很難第一時間發現,只有等到出事或者巡檢時才會暴露出來,使得管理也存在滯后性。在發展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智慧城管、智慧井蓋等“最強大腦”的建設箭在弦上。
成立于2006年8月的成都易信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信達)就聚焦在這一領域。其董事長兼總經理彭國賓介紹道,四川省每年智能井蓋的市場容量在30億元以上,全國每年智能井蓋的市場容量預計超過1000億元。
“我們自主研發的智慧井蓋管理系統+手機APP終端+智能模塊+感應井蓋產品,在研發過程中采用了物聯網、北斗定位、云技術、大數據、LORA無線傳輸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能夠實現井蓋的破損、位移、傾斜等檢測功能,并實現井蓋的智能化、數字化管理。”
如果把智慧城市的細分領域拆開來看,那么智慧節能與環保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甚至比其他環節還要先行。
針對當前的市場痛點,成都品信天暖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品信天暖)主要研發石墨烯光觸媒納米級遠紅外水性隱形抑菌涂層,可以涂裝到各類個人和公共場所,實現空氣凈化及殺菌消毒作用。該技術同時應用于品信天暖頂部采暖器,可以實現健康取暖,凈化空氣和殺菌除螨等多種功效。
該公司總經理鐘文介紹,品信天暖首輪股權融資1000萬元、出讓股份10%,將用于投資建設“康養+旅游+科技”的中國空間康養旅游科技小鎮。
在AI等前沿技術的驅動下,智慧醫療領域也是大有可為。活動現場,四川云網世康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兵表示,該公司主營產品為智能健康篩查機器人、潛在心理情緒檢測儀等人工智能設備,運用人工智能設備,快速、無創、無痛進行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篩查、健康可視、預警調理,公司成立至今已經累積了大量的健康數據。
“我們布局整個健康產業全生態產業鏈,一方面積極將基礎業務所獲得的基礎數據,公益或非公益的服務于健康中國戰略、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和號召。第二將大數據反饋,用于科研,促進相關學科研究,促進產學研合作。”
最后,再給大家預告一下:第五場的場景匯專場路演活動將于下周五(7月10號)舉辦,屆時還有優秀的創業公司、專業的投資人和行業專家來到場景匯平臺和大家交流、對接。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觀看,不要錯過!
免責聲明: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