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7-30 23:13:15
每經特約評論員 張曉玲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針對擴內需、擴消費,會議明確“要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克服疫情影響,擴大最終消費,為居民消費升級創造條件。”
實際上,最近一段時間,就如何擴消費、保就業、促增收,從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了若干政策。那么,如何挖潛新階段居民消費的潛力?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促進我國服務類消費盡快從疫情的沖擊中復蘇?
今年春節以來,盡管中國以“封城”為代價,為本國和全球抗疫爭取了時間和救治經驗,但部分國家對疫情的輕視和準備不足,猶如多米諾骨牌,相繼淪陷。目前,新冠疫情全球走向已暴露出高度的不確定性,截至北京時間7月30日18時35分,全球確診病例已超過1700萬例,累計死亡超過66萬例,其中,美國確診病例超過442萬,累計死亡15萬例。
就中國而言,鑒于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巨大份額,其總需求的任何明顯放緩都可能導致本已疲弱的全球經濟面臨更嚴峻的考驗。許多觀察者認為,在世界經濟大概率衰退的情形下,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盡管中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2%,但中國經濟何時可以恢復到疫前水平,依然面臨來自國內、國外的諸多不確定性,尤其是全球產業鏈受阻情形下,中國國內的生產、消費及供應鏈發展都面臨挑戰。
從筆者的近期研究結果發現,疫情期間產生的諸多經濟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供需矛盾的問題,而供給側的挑戰往往又都源于供應鏈的無序和紊亂。從外部關聯性影響來看,疫情引起的產能缺口將對全球生產體系產生嚴重沖擊。如果我們從一般均衡的方法來分析模擬疫情對消費的傳導和對經濟的沖擊路徑,將會進一步發現,三類行業將會受到比較大的沖擊:1、房地產、住宿和餐飲;2、紡織服裝、批發零售、交通運輸設備行業;3、建筑和居民服務業。以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行業為例,預計至2022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對這些行業的影響仍將持續。
再進一步思考,以上受疫情沖擊較大行業的損失主要來自勞動力、投資和消費的減少。其中,勞動力復工和投資恢復可能相對較快,但消費恢復幅度速度相對緩慢。由于中國的消費對GDP的貢獻逐年上升,加之未來外需市場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擴大內需的政策應該繼續有步驟、分行業推行。特別是目前因消費減少受損害最為嚴重的一些行業,如旅游、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行業,也應該在疫情后期逐步加大對其的支持力度。當然,本次疫情也對上述行業帶來了變革式的洗禮,尤其是相關中小企業優勝劣汰的情景每日都在中國和全球范圍內上演。而在本次疫情期間,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衛生和社會工作以及教育等行業,保持了正向增長。
不難看出,上述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在經濟恢復發展中處于上下游影響力較大端、或處于核心戰略位置。因此,為了更有針對性地提振受到疫情影響的重要行業,需要運用大數據的手段,精準提供消費刺激手段。比如消費券的發放,不僅應考慮相應收入人群的消費需求,還要考慮政策的關聯效應,比如針對同一個消費場所是否可以采取連續補貼消費券的方式。另外,刺激消費也應該結合投資的拉動。比如依托當前的刺激經濟計劃中針對“鐵公基”的策略,可以加大交通基礎設施的當地配套投資,順勢而為地刺激相關消費行業領域。
當然,提振上述三個重點行業消費的根本策略,還是讓這些行業的就業人員工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時配合社保,醫保,教育等相關部分降低這些從業人員的支出,這樣就可以“造血型消費提振計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刺激消費”。
(作者系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