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09 18:02:01
“很多的錢都涌入到醫療賽道中,無論是從二級市場的股票上還是從一級市場的投資上,也呈現出這么一個大的特點?!北睒O光創投執行董事宋高廣認為,他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如此瘋狂是意料之外。
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陳俊杰
最近三年,港交所、科創板等資本平臺接連向未盈利的生物制藥企業敞開大門,IPO的醫藥企業數量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后,生物技術、醫療健康領域迎來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
普華資本合伙人汪軍近日在第五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談到,近三年的中國醫療IPO數量達到118家,今年一季度疫情背景下全球醫療健康行業融資金達到12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和數字醫療,而同期其他產業獲得的投資很少。
但投資熱潮背后標的價格也越來越貴,一級市場的估值是否已發生偏離?
高特佳弘瑞投資董事長黃青認為,現在熱點層出不窮,市場上大量資金在追逐和涌進這個行業,隨便一個醫藥類、哪怕是很早期的企業估值價格也不菲,應更多地把握長期的投資邏輯,投資那些具有臨床療效,真正能夠解決臨床熱點的一些企業或者是技術,以及模式上有真正的臨床價值的企業。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投資人在公開場合表示,醫藥行業正處于黃金時代的起點,醫藥行業在一二級市場都處于比較活躍的態勢。10月7日,嘉和生物-B(06998,HK)在港交所上市,公開發售階段獲1247.52倍認購,足以證明市場非常火爆。
黃青給出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醫藥在整個大健康里面是最熱門的領域,在國內市場醫藥占整個健康醫療的47%,國外占比更高,醫藥領域占了59%。投資熱潮背后的最根本原因來源于健康醫療行業各方面的高速增長,巨大的市場需求支撐著整個中國醫療行業的快速成長。
“目前中國醫藥類企業至少還有3000多家,(藥品)批文也非常多,整個醫藥企業基礎還是呈現規模比較小、比較散,甚至批文同質化比較嚴重,競爭優勢不是那么明顯。”黃青認為,在各個方面的政策促進和調整下,企業將強者恒強,加速行業整合,集中度會更加提升。而從資本市場來講,證監會、交易所的政策也起到了一個指揮棒的作用。
國信證券首席風險官、內核負責人曾信直言,從注冊制在科創板、創業板的試點推廣來看,它的特征是在不斷讓位于整個市場的判斷,整個市場以信息披露為核心,進行市場運作改造,發行人具有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的主體責任,一進一退整個市場的活力被激發出來。
“大家可以看到,注冊制之后盈利指標仍然重要,但已經不是唯一重要的指標,發行條件里把‘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修改成為‘具有持續經營能力’,從盈利變成經營,釋放出來的空間非常大。”曾信稱,在注冊制下創新企業的機遇非常多,大環境下受益最大的是醫療健康行業。
他指出,2018年4月港交所發布新規后至今,在香港上市的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已經接近20家,去年科創板也推出相應制度,對生物制藥企業建立了具有包容性的條件,在這樣條件下取得階段性成功的生物醫藥企業可以在科創板上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盡管醫藥投資屬于長周期、高風險,但與過往相比,醫藥企業上市的審核周期有所縮短,上市的企業類型也更加多元化。
曾信指出,這與國家近些年對醫療健康行業的產業政策扶持有很大關系。2000年起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每年大約有1/8的獎項頒發給醫療健康企業,2008年、2009年開始重大專項也出現了重大新藥創新的專項,這些含金量都非常高。最近幾年,行業監管部門又提出兩個產業政策,一是對新藥優先審評、審批的機制,二是醫療器械行業特別審批的機制,都在資本市場上有直接的體現。
“我們暫時做了一個統計,從去年上市的12家醫療器械企業中,就有4家享受過創新審批的通道。”曾信表示,企業獲得審批通道認可后,監管部門、產業資本都非常關注和認可,產業政策給大家的綠色通道直接能夠轉換成監管部門的綠色通道。
醫療健康一級市場活躍的同時,二級市場的市值也在今年上半年有較大增長?!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吡私獾?,截至9月25日,深交所所有醫療健康上市企業的平均市盈率為54倍,其中創業板的醫療健康上市企業的為107倍。這也引發投資人士熱議,二級市場的牛市會否使一級市場的估值發生偏離?
北極光創投執行董事宋高廣表示,這幾年醫療投資策略在不斷發生變化、調整,2015和2016年醫療是投資領域高峰,大家對早期項目很瘋狂,無論多大的賽道都會投,是一個很容易進入的賽道。2018年相對比較緊張,企業融資變得非常困難,大家說把估值變得更冷靜一些。2020年由于疫情暴發,生物醫藥估值發生大變化,當大家預測的寒冬到來時,反而把醫療企業催生得非常大。
“很多的錢都涌入到醫療賽道中,無論是從二級市場的股票上還是從一級市場的投資上,也呈現出這么一個大的特點。”宋高廣認為,他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如此瘋狂是意料之外。
黃青認為,現在熱點層出不窮,市場上大量資金在追逐和涌進這個行業,隨便一個醫藥類、哪怕是很早期的企業估值價格也不菲。在熱點特別多、估值特別高的情況下,投資機構不是簡單地急功近利去追求當前的熱點,還是應更多地把握長期的投資邏輯,投資那些具有臨床療效,真正能夠解決臨床熱點的一些企業或者是技術,以及模式上有真正的臨床價值的企業。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