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2-22 00:05:53
每經2月22日快訊,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的老張(化名)借出去70萬收不回來,找一家名為“權行普惠”的機構幫忙“解債”,向該機構交了21萬!然而,直到現在,老楊也沒有按協議收回“解債”資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9年下半年以來,這個宣稱具有央企背景的“權行普惠”龐大組織就已出現。
圖片來源:記者調查獲得
該機構運營方憑借有條件代人還債的“解債”商業模式,快速發展加盟商,在全國多地設立了一批以“權行普惠××支行”“權行普惠××分行”為店招、裝潢風格與銀行外觀極為相似的營業網點,并計劃在5年內培養10萬名區縣從業合作伙伴,實現上千億的營業額。據運營方披露數據,截至2020年6月,已發展出370余家“支行”,獲客數千人。
僅從每經記者調查掌握的情況看,“權行普惠”業務金額已達2.1億元。按分12期由“權行普惠”關聯方代償資金的模式來計算,這2.1億元業務金額,解債人需向“權行普惠”及其關聯方合計交納超過1億元服務費及履約保證金等。
但解債人具體交納了多少,目前尚未獲得更多確實的數據。
封面圖片來源:記者調查中獲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