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9 14:23:27
每經特約評論員 賈明(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在即。
近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交易方式、交易時段、交易賬戶等相關事項進行了明確,以規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保護各方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市場秩序。
眾所周知,股票交易的標的是企業的價值,每家企業因為投資者對其價值的判斷的不同而構成交易市場,即認為企業價值被低估的投資者,從認為企業價值被高估的投資者手中買入股票,形成交易。這里,核心是投資者對企業價值的預期決定股票交易的形成。在股票市場上,最重要的是能夠讓投資者之間在公平的原則下自由交易,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判斷支撐股價的波動。
碳排放權是碳排放企業排放多余的溫室氣體而需要具備的資格。碳排放企業從其他企業購買碳排放權而獲得相應的資格,這個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就是碳排放企業為了獲得碳排放權而支付的成本。
理論上,從買方角度來看,當這個成本小于企業自主減排溫室氣體的成本時,碳排放企業才會考慮購買碳排放權而實現更大的經濟價值。也就是說,當企業選擇自主減排這部分溫室氣體而需要花費的成本大于從市場購買碳排放權的價格時,碳交易才會形成。從賣方角度來看,只有當碳排放權賣方企業的碳創匯成本小于碳排放權交易價格時,交易才會形成,因為這種情況下賣方企業才可以通過碳交易獲益。
因此,碳交易實現的基本前提是碳創匯企業的成本≤碳交易價格≤碳排放企業減排成本。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碳交易能夠讓企業的價值得到帕累托改進,即賣方和買方的收益都得到提升。這是碳交易市場建立的理論根基,即利用市場手段來配置資源以實現碳減排。
但是,要注意的是,碳排放企業可能通過碳交易方式來抵消碳排放,從而放棄實質性的碳減排。碳創匯企業也可能因為短期內涌入大量的賣方企業而導致碳交易價格下降,從而打擊碳創匯企業。這些碳交易市場的負面性需要引起重視。故而,如何正確發揮碳交易市場的作用,就需要首先理清碳交易市場和股票交易市場的區別,從而能夠為設計最佳的碳交易規則提供依據。
將碳交易市場與股票交易市場在多個維度上進行對比,會發現存在以下多方面的不同:
一是交易標的不同。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可以在眾多不同的上市公司之間進行選擇,不同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投資價值,而有不同的股票交易價格,并且不同公司的股票之間不能相互轉化。而在碳交易市場中,所有交易雙方進行交易的對象是唯一確定的,即碳排放權,并且從不同企業購買得到的碳排放權可以進行合并。這種交易標的的同一性就決定了在碳交易市場上某一時間只存在一個碳交易價格。
二是買方報價不同。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根據對企業價值的判斷來申報購買價格。而在碳交易市場中,碳排放企業并不需要向交易系統申報購買價格,而是根據系統中所呈現的售賣價格,從高到低挑選賣方,向系統提交購買申請。那么,企業申報碳排放權交易時則需要參照自身的碳減排成本,并且選擇的賣方報價要低于自身的碳減排成本。故而,每家碳排放企業實際上只有一個最大的買方價格(Pmax)。
三是賣方報價不同。在股票市場中,持有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可以自主向系統申報賣出價格,并且所申報的價格可以低于股票成本,理論上可以接近于0。也就是說,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會以低于成本的價格賣出股票。而在碳交易市場中,碳排放權賣出企業在制定賣方價格時,最低的賣價應該是本行業中碳創匯企業的最大成本。如果賣價低于這一水平,就會導致一部分碳創匯企業無法通過碳交易獲利而被市場淘汰。并且,面對碳交易中的賣方市場,賣方企業都是希望盡量以更高的價格來成交,故而賣方報價有最低價格。
從政策導向上而言,是希望碳交易市場的建立能夠激勵更多的碳創匯企業投入,同時碳排放企業盡最大努力減排。只有這樣,才是邁向碳中和的最有效路徑。那么,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保證建立碳交易價格的上升通道。碳交易價格的上升有利于激勵碳創匯企業的投入,同時也會激勵碳排放企業減排。
那么,如何支撐起碳交易價格的上升通道?短期來看,如果碳創匯企業有收益,那么大量企業涌入必然導致碳匯資源供給增大,而導致碳成交價格降低,極端的情況會導致許多碳創匯企業受損而危害這一行業的發展,而不利于碳中和長期目標實現。故而,政府在碳市場基礎上,要建立保障機制,維護碳創匯企業的利益,如設置最低成交價。
隨著碳匯資源供給的增加,利潤穩定的碳排放企業的減排動力降低,而會更多去購買碳匯進行碳抵消,而不是進行碳減排。這背離了碳中和的政策目標。政府還需要限制碳排放企業的碳抵消比例,例如與企業碳減排量掛鉤。
在碳交易中,政府需要更為細化地設置調控方案才能保證發揮碳交易市場機制的最佳效果。簡單地依靠所謂“市場發現價值”的市場機制在碳交易中可能弊大于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