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05 15:05:45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平安創投總經理周暉,他從行業機會、投資邏輯、未來發展趨勢等多個維度,為我們分享了這家機構對數字醫療賽道的觀點與洞察。
每經記者|李蕾 每經編輯|吳永久
自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大健康產業迎來了快速增長,其中數字醫療這個細分賽道又是格外火熱。
有第三方數據顯示,2020年數字醫療賽道共發生了692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額達到1335億元,是僅次于生物醫藥的第二大領域。作為醫療行業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再加上各路資本的助推、越來越多的企業沖刺上市,數字醫療行業正在邁入蓬勃發展的時期。
但即便如此,這個細分領域也仍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潛力可觀。另一方面,大量行業龍頭和創業公司的涌入在催熱了這個細分市場的同時也使之變得魚龍混雜起來。如何能在這樣一個熱度居高不下、強手如林的市場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為行業內知名的投資機構,平安創投團隊今年已經收獲了海內外6家IPO企業,近期還有近10家正在上市流程中或者預計申報,其中不乏數字醫療的優質企業。雖然醫療投資是個慢行業,但平安創投在早期布局的基礎上已經迎來了一個收獲期。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平安創投總經理周暉,他從行業機會、投資邏輯、未來發展趨勢等多個維度,為我們分享了這家機構對數字醫療賽道的觀點與洞察。
(受訪者供圖)
所謂數字醫療,是指利用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在內的新興信息技術,將醫療過程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這個概念不僅是一種技術應用,還會對醫療服務模式產生革命式的創新。
來自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數字醫療服務市場的市場規模為232億元,到2030年預計將達到739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7.0%,發展勢頭驚人。另一份來自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新醫改以來,中國醫療大健康產業投資熱情隨市場認知顯著提升,近一年已披露的大健康產業總交易金額達861億元,數字醫療延續互聯網巨頭強勢布局和新冠疫情期間政策突破的利好趨勢,持續保持投資高景氣度。
在周暉看來,中國醫療服務行業地區差異大,優質醫療資源稀缺,數字醫療的發展有助于供給側的改革,提高供給效率,疫情的出現則加快了醫院及患者對數字醫療的接受度。比如,受疫情影響,作為互聯網醫院,政策支持其業務范圍從不能首診轉變至可以首診。在滿足消費醫療需求的互聯網診療環節,以平安健康(原平安好醫生)為代表的數字醫療應用,也得到了“再次出圈”的機會。
他向每經記者分析,數字醫療行業最核心的要素是稀缺核心數據資源。“從衛健系統、到醫保體系、到醫院和個人,都有豐富的數據信息。脫敏的個人健康和醫療數據、疾病和臨床醫學數據以及用藥及費用數據形成的醫療大數據,有助于在醫藥控費、人群風險預測及預防、個人醫療行為畫像等方面得到應用。”但另一方面,數據的碎片化、個人信息保護也是行業面對的挑戰。此外,數字醫療面臨院內院外、線上線下的全面深度整合,但是目前一體化、精細化的數字化運營模式尚未建立。
在這其中,就蘊含著大量機會。
在剛剛過去的8月底,數字化慢病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智云健康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引發行業熱議與關注。
成立于2014年12月的智云健康前身叫做掌上糖醫,主要關注糖尿病領域。作為其天使投資方,平安創投團隊在2015年就領投了智云健康,并且在當時的移動醫療熱潮中持續加碼A、B輪,支持智云健康從集結數百款糖尿病管理APP的“百糖大戰”中脫穎而出,成為這個領域的頭部公司。與平安創投當初布局時相比,智云健康的企業價值成長已經超過了200倍。
談起對智云健康的投資時,周暉坦言,公司2016年從To C到To H(醫院)+To C(患者),SaaS系統進入醫院;2017年從糖尿病領域到慢病全覆蓋,2019年建立慢病大數據中心。“可以說,經歷了2015年百款糖尿病管理APP的廝殺,到業務擴展到整個慢病領域,智云健康的模式跑出來了。”
另一家正在沖刺資本市場的平安創投團隊主導投資的企業是思派健康科技,8月初這家公司也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成立于2014年的思派健康目前已經形成了覆蓋全國的特藥服務網絡、專業臨床醫生網絡和醫療網絡,是中國臨床腫瘤和重疾領域領先的專業醫學和醫療綜合服務平臺。周暉介紹,平安是思派的A輪投資方,投資5年后其企業價值也成長了超過50倍。
其實從這兩家公司,也能一窺平安創投在數字醫療賽道的布局思路與邏輯。例如,在腫瘤大數據及重疾領域,這家機構投資了思派健康;在糖尿病以及整個慢病領域則是智云健康;此外在醫療信息化領域,平安創投團隊則布局了國內公衛信息化龍頭公司創業慧康等等。
正如周暉所說,平安創投重點關注慢病、大病,醫保支出高,需求痛點多的領域。在看具體的公司時,他會重點關注企業的兩個方面:第一,精細化數據收集以及沉淀及轉化的能力;第二,企業定位是否準確、模式是否清晰、能否精準增強醫院、醫生、病患的黏性等等。
周暉告訴每經記者,數字醫療領域的發展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首先,數據驅動,“數據是數字醫療第一生產力,醫院端的數據化自動化需求迫切,醫療信息化服務市場廣闊”。其次,模式與科技創新,數字醫療分To B、To C和To G(醫院、醫療管理機構等),國家分級診療和社區醫療浪潮下的遠程問診、慢病管理和醫療AI更是目前的熱點領域。第三,隨著云計算、大數據與高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越來成熟,數字醫療的商業模式也在逐漸清晰,龍頭開始顯現。
上述普華永道報告稱,目前中國數字醫療市場處于流量獲取紅利期和流量變現初期,運營商通過頻繁的試錯、調整、補位,把握住流量紅利。下一階段,這個細分行業行業或將逐步探索用戶流量變現的商業模式 ,設計一體化(院內+院外)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隨訪解決方案。
周暉也表示,技術更新迭代、盈利模式、監管政策都將是影響數字醫療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大型技術龍頭公司與細分市場玩家同臺競技,高端需求及供給不平衡,醫養結合缺口大。”
作為行業內知名的聚焦醫療健康與科技的投資機構,平安創投還有一大優勢就是與母公司平安集團及旗下公司的生態協同效應。周暉介紹,圍繞平安集團的醫療生態圈,在流量端有平安健康這樣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在支付端則有平安人壽、平安健康險、平安養老險、平安醫保科技等商報與醫保服務。“平安的醫療生態圈資源可以與被投企業的業務產生協同效應,賦能被投企業發展。”
談到未來幾年的規劃,周暉表示未來將繼續聚焦重點細分行業、協助行業龍頭整合,關注科技創新帶來的投資機會,并且利用集團綜合金融優勢以及醫療生態圈的協同為被投企業賦能。
長按識別二維碼,前往“場景匯”APP
免責聲明:每經路演·場景匯旨在為創業者與投資人搭建互動交流、精準對接平臺,我們將定期深度報道優秀創業公司和創業項目,所選用的素材均來自于公開資料和采訪,請各位投資人謹慎判斷、預防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