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16:01:45
每經記者|趙云 每經編輯|葉峰
7月15日,市場全天震蕩分化,三大指數漲跌不一。截至收盤,滬指跌0.42%,深成指漲0.56%,創業板指漲1.73%。
板塊方面,CPO、液冷服務器、AI智能體、游戲等板塊漲幅居前,煤炭、電力、油氣、有機硅等板塊跌幅居前。
個股普跌,全市場超4000家下跌。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1.61萬億元,較上個交易日放量1533億。
今日,是滬指站上3500點的第4個交易日,原本也有望成為其站上所有趨勢線的第11個交易日。然而開盤后不久,變數就出現了。
9:46開始,滬指持續走弱。先是轉跌,而后快速下穿3500點,于11:23觸及日內低點(3483.38點),隨后企穩回升,于14:02重回3500點上方。
受此影響,市場情緒全天比較低迷,下跌家數超4000家。
雖然指數“V”回來不少,但在觸底的那一刻,相信不少股民還是有點慌的。
其實投資就是這樣:當急跌出現,是風險還是機會?判斷就在一念之間。
復盤,正是透過表象把握趨勢,尋找能讓投資者心安的所謂“確定性”。
突然下跌,原因何在?
截至收盤,三大指數中僅滬指飄綠,創業板指得益于算力產業鏈爆發,多只權重股大漲,成了日內最強。
因此,從權重股的角度來看,滬指突然回調,直接原因是銀行、白酒、煤炭、電力、證券等多個板塊的走弱。
尤其是作為前期支撐滬指持續上攻的最大“主力”,銀行板塊在昨日反彈后,今天再度轉弱,實際未能消化上周五的陰線。如工商銀行,日線已錄得三連陰。
消息面來看,國家統計局上午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二季度增長5.2%。從環比看,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1%。
短線盤面來看,有媒體指出,今天之前的四個交易日,尾盤集合競價都有人“砸盤”。上周五,四大國有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京滬高鐵等大盤股集合競價時段皆被砸,導致滬指從上漲9點到上漲不到1點。這種情況的連續出現可能導致盤中拉升過程跟風者減少。
另外,近期市場的賺錢效應其實并不突出,主要表現在大盤雖然量能足夠,但個股和板塊的持續性明顯不夠,這可能導致市場出現情緒性宣泄。
不過,投資者也不必過分緊張,尤其無需落入“漲了不敢追,跌了不敢抄”的困境。
太平洋證券研報認為,A股本輪上漲的成交量和波動率與去年9月底的行情不可同日而語,意味著指數上行更多以震蕩盤漲為主。多個指數突已破震蕩區間,但期權波動率仍處于低位,成交量在溫和放大,這與去年9月底的成交量和波動率齊升的走勢并不一致。考慮到成交量的溫和放量,波動率低位震蕩,短期預計仍以進二退一來演繹行情。
算力產業鏈大漲
全天來看,今天市場僅有的領漲主線是算力產業鏈,或者說英偉達概念。截至收盤,全市場成交額居前的個股中,一半以上來自這一方向,且大面積飄紅。
消息面上,據央視新聞報道,應中國貿促會邀請,美國英偉達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將于7月16日出席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開幕式,并參加相關活動。
央視新聞還報道稱,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表示,將開始向中國市場銷售H20芯片。以及英偉達將推出RTXpro GPU,這款新顯卡專為計算機圖形、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設計。
今年1月,黃仁勛先后現身深圳、北京和上海,出席公司年會及相關活動。4月,黃仁勛再次來華,并在與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的會談中表示,中國是英偉達非常重要的市場,希望繼續與中國合作。
有媒體梳理發現,1月和4月,不論是通信板塊還是人工智能概念都走出一波明顯的上升行情。
另一方面,昨晚公布超預期業績的CPO龍頭股———新易盛,早盤高開高走、快速漲停,也為市場資金“指明”了抱團方向。
新易盛公告稱,預計2025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7億元-42億元,同比增長327.68%-385.47%。業績大漲的主要原因是,報告期內公司受益于人工智能相關算力投資持續增長,產品結構優化,高速率產品需求持續增加,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大幅增加。
中信證券指出,2025年二季度,通信公司業績預期分化,但總體較一季度改善。得益于北美AI需求爆發,光模塊龍頭業績預計快速增長,光器件及二線光模塊業績亦有望加速增長。國內算力需求持續改善,國內光模塊和交換機龍頭預計表現良好。
招商證券則表示,隨著業績期來臨,順著中報超預期的方向進攻是勝率較高的做法。整體而言,A股今年中報業績向好概率高于去年同期,結構性方向值得布局,建議關注高景氣的TMT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中游制造、內需領域和其他業績預喜板塊。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