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30 00:54:49
7月29日,諾和諾德下調2025年業(yè)績預期,預計銷售額增長8%~14%,低于此前13%~21%的預期,營業(yè)利潤增長預期也下調至10%~16%。下調原因包括Wegovy銷售失速、Ozempic增長放緩及國際市場不及預期。同時,諾和諾德宣布管理層調整,Maziar Mike Doustdar將于8月7日出任總裁兼CEO。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文多
7月29日,“網紅”減重藥司美格魯肽的制造商諾和諾德下調業(yè)績預期,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2025年銷售前景下調是由于對2025年下半年增長預期的下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已經是公司今年以來第二次下調全年業(yè)績預期,主要原因是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類仿制藥影響了司美格魯肽的銷售增長。
受此影響,諾和諾德美股股價當天盤前一度跌25%。截至北京時間7月29日23點,公司美股股價下跌超20%。
諾和諾德2025年業(yè)績展望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諾和諾德下調全年業(yè)績預期,引發(fā)資本市場連鎖反應。
諾和諾德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以當地貨幣計算,目前預計2025年銷售額將增長8%~14%,低于此前13%~21%的增長預期。該公司還將營業(yè)利潤增長預期從之前的16%~24%下調至10%~16%。
受消息影響,諾和諾德7月29日美股盤前一度跌25%。截至北京時間7月29日23點,公司股價今年已累計下跌超35%。
根據公司在聲明中的表述,下調全年業(yè)績預期的主要原因是“Wegovy”(減重版司美格魯肽制劑)銷售失速——美國肥胖癥市場擴張慢于預期,且復合GLP-1仿制藥在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寬限期”后仍在大規(guī)模非法流通,擠壓正版藥份額。同時,“Ozempic”(降糖版司美格魯肽制劑)增長放緩——美國GLP-1類糖尿病藥市場競爭加劇,患者轉向禮來的“Mounjaro”等競品。此外,國際市場不及預期——Wegovy在部分國際市場滲透率低于公司目標。
今年首度下調業(yè)績預期時,諾和諾德就曾表示,美國GLP-1類仿制藥的快速擴張,導致公司GLP-1類藥物滲透率低于預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由于FDA認定Wegovy和Ozempic存在供應短缺,美國復合藥房此前被允許合法制造其仿制品。到2025年2月,F(xiàn)DA宣布這一短缺狀態(tài)已結束,并要求相關藥房在5月22日前停止銷售上述兩款藥的仿制藥。
盡管FDA已下禁令,但在7月初,諾和諾德還是因仿制藥問題與遠程醫(yī)療平臺“Hims & Hers”斬斷了合作,終止合作的核心在于諾和諾德認為“Hims & Hers”未遵守禁令,在平臺上銷售自制司美格魯肽配制藥。
但上述禁令執(zhí)行后能否提升司美格魯肽的處方量,還要等到下半年的數據出爐才能得到驗證。
除了受配制藥的影響,諾和諾德還不得不直面禮來的競爭。今年3月以來,禮來旗下減重制劑“Zepbound”在美處方數量已超過諾和諾德的Wegovy,成為其在最大市場的強勁對手。
在減重藥物市場可說是獨享紅利3年的諾和諾德,如今也不得不開始直面競爭壓力。
在發(fā)布業(yè)績預期下調聲明的同時,諾和諾德還對管理層進行了調整。Maziar Mike Doustdar將于8月7日正式出任公司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CEO),接替同日卸任的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
Lars Fruergaard Jørgensen作為諾和諾德CEO已掌舵這家減肥藥巨頭8年,可以說見證了諾和諾德在GLP-1制劑領域一騎絕塵、成為歐洲市值最高公司的過程。在諾和諾德將進入下一階段競爭的關頭,Maziar Mike Doustdar接過了責任。
這位新任CEO早在1992年就加入諾和諾德,并先后負責諾和諾德在中東、大洋洲、東南亞等區(qū)域的業(yè)務。Maziar Mike Doustdar在2015年被任命為執(zhí)行副總裁。
除此外,諾和諾德還宣布了一系列組織架構調整。
眼下的諾和諾德,面臨來自禮來、下一代減重制劑、多個已上市或在研階段GLP-1制劑的競爭。除了市場表現(xiàn)外,諾和諾德持續(xù)下行的股價說明,新任CEO和這家丹麥制藥巨頭還需要贏回投資者的青睞。
之前有關Maziar Mike Doustdar的報道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7832234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