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12:51:02
在各種利好兌現后,上證指數在4000點附近來回震蕩。風風雨雨我們都走過來了,但似乎對近期行情的容忍度越來越低,指數縮量跌一下,心里就受不了。其實,當下的調整幅度,很可能就是明年的超額收益。
在各種利好兌現后,上證指數在4000點附近來回震蕩。風風雨雨我們都走過來了,但似乎對近期行情的容忍度越來越低,指數縮量跌一下,心里就受不了。其實,當下的調整幅度,很可能就是明年的超額收益。
情緒底部即將到來
在9月20日的文章里,小二表達了“今年必上4000點”的觀點。

10月28日,上證指數發起對4000點的沖鋒,此后在4000點附近來回震蕩了14個交易日。其實這個時間長度還在合理范圍,回顧2007年5月到7月的行情,上證指數在4000點附近,來回震蕩了53個交易日,累積了足夠多的籌碼支撐后,才一騎絕塵沖到了6000多點。

因此,我們應該抱以足夠的耐心來看待當下的震蕩窗口。
從情緒寶數據來看,小二也明確過“四季度會出現階段底部”。

情緒圖的特征是:
第一季度:情緒底部和頂部都有;
第二季度:情緒底部和頂部都有;
第三季度:只有情緒頂部,沒有情緒底部;
因此,按照情緒周期的規律,四季度必然會有一個情緒底部。
此外,從上圖可以看出,500億元以上市值的公司和100億元以下市值的公司,情緒指數是背離的,這預示著后面小市值公司大概率還會有一次調整,讓大小市值一起觸底,普漲行情才會重新醞釀。從下周一到12月31日,還有33個交易日,足夠一次充分調整了。
至于可能會調整到多少點位,如果你不炒期貨和指數衍生品,壓根就沒有分析的意義。你現在要做的就幾件事:
第一,確認自己的持倉公司是不是行業龍頭;
第二,該龍頭是否有比較充足的成交額,這樣才會在后續行情中有持續的估值溢價;
第三,統計自己的持股,在過去幾年的調整幅度和時間長度,這樣就能知道調整幅度是否到位,調整時間是否充分。
如果調整空間不夠,但時間夠,說明公司存在估值溢價;
如果調整空間不夠,時間也不夠,那么大概率后面的筑底過程就是一個平臺整理形態,特別適合低吸補倉或建倉;
如果調整空間夠,時間也夠,那便是比較理想的情況了。
例如,某國產6G龍頭公司2020年至今的調整數據如下。

借此,小二也在傳遞一種理念:客觀數據會消除投資者的心態焦慮,越是專業的投資者,面對調整行情就越不容易出現心態擾動。如果你持股心態不好,找極簡投研社就行,通過分析數據才能找到規律,有了規律自然就不慌了。
此外,在近期的市場震蕩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小作文”,有無下限造謠的,也有明顯存在預期差的案例。
就拿存儲芯片來說,近期的調整主要來自兩個驅動:
1.日本存儲巨頭鎧俠今年第二財季暴雷。雖然從2025年2月到8月存儲芯片模組價格累計漲了20%~22%,但A股相關公司的股價并沒太大表現。最近上漲的起點,源于9月11日的再次漲價。因此,后面還有一次業績的預期炒作。

2.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表示,由于存儲供應短缺及價格上漲,導致手機等行業拿貨偏謹慎。
這本是一個很客觀的情況,卻被市場演繹成了利空。要知道手機目前是紅海,但是在AI相關的高帶寬內存領域、車規級存儲領域,則屬于藍海賽道。回歸行業本身,漲價邏輯永遠是利好驅動,至于怎么轉嫁和消化,那是下游行業的事。
因此,周五存儲芯片的調整,只能歸因到短期漲得太多后的均線回歸,不能算到行業基本面利空上。
增值路徑
近期聽了某位百億身價大佬關于價值投資的言論,網絡上追捧的人很多,這與追捧“股神”巴菲特非常類似。
說實話,這種所謂的“價值投資”理念,適合股市里資產排名前千分之一的投資者,因為即便身價縮水50%,也不會影響他的日常生活。
一個普通投資者對此類成功者發表的言論,應該持保守態度,不要盲目崇拜和模仿。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
100萬資產的4%股息,對應4萬元,只能覆蓋部分生活成本;
1000萬資產的4%股息,對應40萬元,可以覆蓋絕大部分生活成本。
別人百億身家大佬,只要3%股息,對我們普遍資產在100萬以下的投資者有實際意義嗎?
一個普通老百姓,30歲有點積蓄,開始做投資。假如給他說“買公司就要持有十年、二十年”,完全不考慮時間背后隱藏的巨大不確定性,等40歲、50歲了,身體也出現老化落下病根,誰敢篤定當初的什么“十年、二十年”?
大部分投資者的股市資產在50萬元以內,而在500萬以上的人比例較少。
很多人要的是類似“50萬到500萬”的增值路徑。
而這位大佬的第一桶金靠的是小霸王學習機,他1991年賣小霸王學習機,1992-1993年就從虧損200萬做到20億產值。這是價值投資嗎?這是股息收益嗎?這明明是時代洪流下的機遇嘛。
所以,從50萬到500萬的蛻變,除了人對機會的認知,還需要時代給我們一個機會。現在時代給的機會在哪里?
是買房嗎?是買酒嗎?明顯是科技啊!

其他關于行情的思路分析,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道達號”,閱讀極簡投研社的文章。
(小二哥)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