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5 20:44:57
具身智能2025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發展前景廣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專訪平安產險江致遠,他表示產業面臨成本、競爭、技術標準等風險挑戰。保險業看好其發展,承保關注機器人設計、應用場景等,平安產險提供全場景保障服務。國內外具身智能產業存在差異,國內戰略引領形成集群化優勢,未來核心優勢是政府主導下的全產業鏈經營。
每經記者|潘婷 每經編輯|廖丹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前背景下,其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發展報告2025》顯示,具身智能產業市場規模有望在2030年達到4000億元,在2035年突破萬億元,并將引領帶動交通物流、工業制造、商業服務等多個應用領域新質生產力進一步躍升。
產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突破,都離不開與之匹配的基礎設施創新。當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千行百業,不僅需要技術的持續突破,更需要與之配套的風險管理與金融支持體系。在此過程中,保險業如何支持具身智能產業發展?承保時險企會關注機器人的哪些方面?具身智能產業發展主要面臨哪些風險與挑戰?帶著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平安產險機構代理部客戶總監江致遠。
NBD: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方向,具身智能產業在政策支持下迅速發展。據你了解,目前整個保險行業對具身智能產業的承保情況如何?對未來具身智能保險市場規模預期如何?
江致遠:科技企業在創新與發展過程中難免遇到風險,特別是機器人在商業應用中的潛在問題,對保險存在需求。平安產險具身智能綜合金融解決方案不僅是風險保障,更是產業創新的加速器。從整個行業看,我們其實做得比較多一點,也做得比較早一點,平安產險前期做了智能駕駛類的保險,有成功的經驗,也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其實,機器人并不僅僅是指人形機器人,還有各種非人形機器人。把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結合起來,可以大致理解為具身智能,而智能汽車和人形機器人都屬于具身智能的范疇?,F在具身智能產業和保險都處于發展初期階段,我們非常看好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對未來具身智能保險市場規模也很樂觀,因為它不僅保機器人,還保工業用車、商用車等。
NBD:在承保時,險企會關注機器人的哪些方面?怎么判斷機器的價值并確定保費保額?
江致遠:一方面,我們在承保時比較關注機器人自身的設計情況、結構穩定性。另一方面,也會比較關注具體應用場景中的風險,比如移動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等。
保額主要取決于機器人的重置價值。保險不僅覆蓋機器人本身,也包括其對第三者造成的損失風險,和車險的保障責任比較類似。因為機器人在工作中會接觸到人或貨物,有些作業環境可能存在傷及人員的風險,所以保額可能需要達到數百萬元。如果機器人主要用于簡單的運輸場景,保額則更多取決于所運輸貨物的價值。
NBD:除了保險產品,險企是否還有其他方式參與具身智能產業?
江致遠:具身智能企業從研發到量產周期長、投入高,對風險管理和綜合金融服務的要求明顯高于傳統行業。我們依托平安集團綜合金融體系,也會與平安銀行、證券、租賃協同,為企業在資金安排、產能擴張、資本運作等方面提供系統化支持。希望通過穩健、專業的服務,讓具身智能企業把更多資源集中在核心技術突破和產業化推進上。
NBD:你認為具身智能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面臨哪些風險與挑戰?
江致遠:具身智能產業發展主要面臨多個方面的風險與挑戰:財務壓力大、行業競爭加劇、安全風險、合規及倫理風險。
第一,核心投入成本高。具身智能企業大部分是初創企業,初創企業的核心問題是財務壓力比較大。一方面,高性能傳感器、諧波減速器等核心部件多依賴進口,成本占比超60%;另一方面,軟件上需高薪聘請AI與機器人專家,人力成本占比超30%,雙重投入讓企業負擔沉重;另外,部分企業現金流與盈利失衡,面臨存貨積壓和應收賬款高企問題,同時產品迭代測試的試錯成本高昂,且研發轉化周期長,短期難見收益,導致經營現金流持續為負,甚至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第二,同質化競爭導致價格戰前置。行業同質化競爭日益加劇,價格戰已在中低端市場蔓延;融資環境也因競爭擁擠而惡化,激烈的行業競爭與尚未明朗的商業前景,進一步加劇部分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形成市場發展的阻力。
第三,技術標準風險。人工智能與具身智能均屬于前沿技術領域,目前缺乏完整、統一的國際標準或行業標準,導致產品存在兼容性和安全隱患問題。
第四,產品責任風險。對于直接面向市場的具身智能終端產品,一旦產品出現問題,相關終端產品企業涉及產品質量責任、售后服務處理與向零配件供應商追責等問題。
第五,數據合規風險。具身智能設備及其AI算法會收集多種類別的數據,并涉及數據的加工處理、使用、跨境傳輸等,導致具身智能企業面臨數據合規與跨境流動方面的法律挑戰。
另外,倫理設計易觸碰紅線,比如研發中若嵌入歧視性代碼,會在人員篩選、公共服務等場景造成不公平對待;部分機器人若未設置底層安全邏輯,可能因程序缺陷或不當操控出現傷害人類的行為,違背以人為本的倫理底線。
NBD:平安產險針對具身智能企業存在的風險和痛點,提供哪些具體的保障?
江致遠:近年來,人工智能、智能輔助駕駛、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具身智能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快速發展。面對新技術加速演進的趨勢,平安產險重點在做的是底層能力的建設,包括對前沿科技風險的體系化研究、數字化與智能化風控能力的升級以及線上化服務體系的完善。
就具身智能產業來說,我們圍繞研發、生產、運營等全場景,整合研發費用損失、產品責任、第三者責任、電化學性能衰減等保障方案,為具身機器人提供多維度、全周期的保障服務,助力具身智能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NBD:國內外具身智能產業發展有哪些差異?
江致遠:從國際情況來看,美國在算力、大模型與機器人融合應用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產業更強調商業化落地,但當前的布局重點相對集中;歐盟在成文法體系和倫理監管框架下推進發展具身智能,產業開放程度相對審慎,同時德國等國在精密制造領域具有深厚積累;日本則結合老齡化社會的需求,長期深耕服務型機器人,并在輕量化制造和精細化設計方面形成了特色。
從國內來看,戰略引領是我們的獨特優勢。中國有相應的人才供給、研發、產業鏈水平,形成了集群化優勢。同時,地方層面(如深圳、杭州等地)也推出針對中小微企業或龍頭企業的差異化政策,形成集群化布局。
未來,中國在具身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優勢是政府主導下的全產業鏈經營,包括銷售、大模型應用、分場景的實際使用、政府財政補貼等,都是我們的相應優勢。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