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5 23:16:44
11月25日,國家數據局舉辦新聞發布會。國機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范志超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提問時表示,國機集團依托工業互聯網技術打造農機云,打通了農機裝備從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作業應用,到報廢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數據鏈條,推動農機從設備互聯邁向數據互通。
每經記者|周逸斐 每經編輯|陳星
11月25日,國家數據局舉辦“數據價值化 我們在行動”系列新聞發布會。
國家數據局新聞發言人、綜合司副司長高波表示,去年12月,國家數據局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關于促進企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提出實施“國有企業數據效能提升行動”。近期,國家數據局會同國務院國資委對此進行了系統部署,并啟動了首批試點工作。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機行業數智化轉型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以下簡稱國機集團)在數據賦能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國機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范志超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提問時表示,國機集團依托工業互聯網技術打造農機云,打通了農機裝備從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作業應用,到報廢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數據鏈條,推動農機從設備互聯邁向數據互通。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范志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農機智能化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作為我國農機行業的“國家隊”,國機集團擁有中國一拖、中國農機院、中國福馬、國機數科等核心骨干企業,始終致力于推進我國農機裝備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推動農機裝備由機械化向智能化提升,為護航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十四五”期間,國機集團依托自身在機械裝備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方面優勢,積極響應國家數字經濟部署,承擔國務院國資委批準的農機云、機械裝備行業云平臺建設,并服務農業農村部建設了全國農機作業指揮調度平臺,以多元手段,探索打造服務農機數字化轉型的“國機樣板”。
國機集團依托工業互聯網技術打造農機云,打通了農機裝備從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作業應用,到報廢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數據鏈條。
在農機云基礎上,國機集團搭建了全國農機作業指揮調度平臺,目前已接入農機設備超120萬臺、日均接收數據超10億條,匯聚農機運行、作業軌跡、作業質量等多源數據,“讓每一臺農機都有數字身份、讓每一次作業都可以被感知”,為指揮調度決策提供數據底座。
范志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為提升地方農業機械化水平,保障政府補貼資金高效發放,國機集團服務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建設了智慧農機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利用“北斗+農機”一體化應用,構建了集農戶信息實名驗證、農機作業數據采集、運行軌跡監管、財政補貼發放于一體的全流程閉環系統。
將原來30天以上的申報撥付周期,壓縮至1天完成,實現了“手機一掃、補貼到賬”,降低了財政部門管理負擔,提升了補貼資金使用效率。同時,上線的農機作業供需對接功能,取得幫農民找農機、幫農機找農活、讓機手干得明白、讓農戶用得放心的積極成效。
此外,國機集團積極響應數字中國戰略,推進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承擔了農機行業可信數據空間試點建設、農業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先試等任務,打造的農業行業數據流通利用平臺,推動科研院所、農機企業、生產主體、金融機構實現數據互信共享,形成“科研—制造—應用—服務”的全鏈條數據循環體系。
總體來看,農機云已實現從數據基礎設施完善到數據要素價值釋放的躍升。
“國機集團也希望與農機生產企業、行業協會、高校、科研院所、農業生產主體等生態伙伴一起,攜手共建開放共享的智慧農業生態。”范志超說,以農機云為基礎,通過“大、小模型”協同等多種方式,豐富數據產品和服務,讓未來智能農機裝備不僅能“干農活”,還可以“懂農業”,不僅能“單機作業”,還可以“多機協同”,真正貫徹落實農業強國、數字中國戰略。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涵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