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媒體創新人物聚首成都 共話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技術創新與產品引領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27 16:11:52

          11月27日,“2025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在成都舉行。聚焦主流媒體如何借AI實現系統性變革,多位媒體領域創新人物展開深度對話,分享了在AI與媒體業務協同方面的實踐,在體制創新、人才重構及技術演進方面的經驗,以及將傳播能力產品化的探索,強調技術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

          每經記者|徐肖逍    每經編輯|劉艷美

          11月27日,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中共成都市委網信辦指導,成都傳媒集團、成都傳媒產業集團主辦的“2025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在成都舉行。

          在技術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主流媒體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實現系統性變革,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在當天舉行的媒體領域創新人物圓桌對話上,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與來自潮新聞、澎湃新聞、新京報、重報視覺、每經科技的五位媒體領域創新人物一道,圍繞“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技術創新與產品引領”展開深度對話,共同探討AI如何重塑媒體生態、賦能內容生產、重構傳播邏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智能體與場景化應用:AI落地的實踐路徑

          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趙子忠在開場中指出,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已從政策倡導進入實踐深水區。這一變革不僅關乎技術應用,更涉及經濟基礎與智能化發展的雙輪驅動。

          作為浙江省媒體融合“一張網”建設的關鍵力量,傳播大腦科技公司研發的“傳播大模型”已于2024年初通過中央網信辦備案,成為全國首個獲批的媒體垂類大模型,并成功推動了48家媒體增購服務。

          傳播大腦&潮新聞CTO張健分享了在媒體大模型領域的深度布局:“傳播大腦自去年初布局大模型研發,見證了技術的快速演進。主流媒體實踐過程中,核心在于讓大模型與媒體業務深度協同。例如,潮新聞將每個頻道轉化為智能體,使內容成為可交互的服務產品,提升用戶體驗。”

          張健指出,目前智能體構建主要依賴技術人員,編輯尚未具備相應能力。他建議編輯應像產品經理一樣,掌握運用大模型策劃業務模型的能力,這將推動媒體業務顯著進步。

          關于未來規劃,傳播大腦聚焦三個方向:一是打造真正的媒體生產力工具,實現跨平臺新聞檢索與生成;二是構建智能對話系統,通過提示詞滿足策劃、采訪等業務需求;三是突破視頻大模型技術,重點解決新聞短視頻在準確性、真實性和版權合規方面的挑戰。

          澎湃新聞CEO、派生萬物智能技術有限公司CEO兼CTO孫揮在分享“派生萬物”理念時指出,當前AI在媒體領域的應用正處于L2級人機協同階段。他詳細介紹了澎湃新聞在四個方面的實踐探索:

          在內容策劃環節,通過訂閱制和關鍵詞監測實現熱點預判,并運用大模型識別內容爆發點和輿論發酵潛力。在采編生產方面,除體育財經類稿件可采用AI撰寫加人工校對外,時政新聞仍依賴深度采訪。技術主要輔助實現錄音轉寫、內容分析和語句修飾。

          針對多模態內容生產,澎湃新聞通過AI工具讓普通編輯能快速生成視頻和海報,而專業視覺團隊則專注于高質量內容制作。在內容審核領域,智能審核系統通過“機審+人審”模式有效提升了第三方平臺內容的審核效率。

          “AI的最終目標是成為編輯記者手中的‘智能筆桿’,在傳播效果評估和輿情監測方面提供決策支持,但最終判斷仍由人工完成。”孫揮強調。

          體制創新與人才重構:變革的機制保障

          針對媒體內部激勵機制如何有效體現技術人員貢獻的問題,新京報傳媒研究院執行院長余亞仕表示:“新京報的核心優勢始終是內容生產,技術更多是賦能手段。在新京報梳理的36個新聞工作崗位中,新增了AI應用工程師、數據標簽師等技術崗位,但這些人員大多由我們內部采編人員轉型培養而來,兼具新聞專業能力與技術理解力。”余亞仕強調,新京報通過團隊協作機制打破技術與采編的壁壘,考核與獎勵體系均覆蓋全體參與者。

          而面對“內容被算法綁架”的行業討論,余亞仕持不同觀點。他認為,技術形態持續演進,從手機到未來AI眼鏡等新終端,傳播入口將不斷變化,但優質內容的根本價值不會改變。他呼吁媒體堅守“內容為王”的初心,不要盲目追隨算法,而應持續創作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優質內容。

          系統性變革:從“支撐”到“引領”的技術演進

          重慶重報視覺傳媒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孔祥偉分享了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在媒體融合與技術應用方面的實踐經驗。他回顧了技術角色從“支撐”到“驅動”再到“引領”的演進歷程,指出當前已進入“人機協同”的新階段。

          面對旗下“1+3+N”多元平臺的不同定位,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創新性構建了開放式智能體平臺。各媒體可根據自身特點,靈活選用最適合的AI技術嵌入策劃采編審發全流程。孔祥偉舉例說明,同一AIGC技術在不同媒體應用時,需配備差異化的語料庫和參數設置,以契合不同媒體調性。

          除了新聞生產,AI技術已延伸至經營管理和合規審查等領域,實現全集團范圍的賦能。孔祥偉強調,技術固然重要,但必須服務于傳播效果和經濟效益。他透露,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通過建立定期學習機制,持續跟蹤行業技術動態,為創作賦能,“近年來我們的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多具備立意深刻、多模態呈現與技術加持三大特質,展現了內容與科技的完美融合。”

          傳播能力產品化:媒體科技的新賽道

          近期,成都傳媒集團智能媒資庫項目榮獲“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由每日經濟新聞旗下每經科技承建研發,實現了媒資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控與價值挖掘。

          每經數智(成都)科技有限公司CEO韓利從傳播本質出發,分享了對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獨到理解。他指出,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專業的傳播能力,在渠道變革的今天,媒體應該將這種能力轉化為標準化產品,賦能給有傳播需求的各行各業。

          韓利透露,目前每經科技的客戶中超過40%來自非媒體領域,包括金融、上市公司和政府部門,這印證了專業傳播能力的市場價值,“相較于技術公司,媒體的優勢在于深刻理解傳播規律;相較于同行,我們的優勢在于率先完成技術積累。”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成都傳媒集團于2023年啟動智能媒資庫建設,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智能采編系統,該系統已成功賦能全國多家媒體機構。韓利強調,技術必須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才能發揮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每日經濟新聞從2019年就開始科技轉型,積累了相關的場景應用經驗,同時這種前瞻性布局也體現了成都傳媒集團面對技術變革的魄力與遠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三个少妇的按摩中文字幕 | 亚洲人性爱在线看不卡 | 亚洲高清网站在线 | 宅男网免费在线无毒不卡 | 天天拍夜夜添久久精品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