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3-06-20 07:52:52
每經記者 卓志強 發自廣州
在*ST九龍(600555,SH)老股民衛東明(化名)看來,九龍山委托貸款案原被告雙方在6月18日庭審中的表現,更像是演了一場“雙簧戲”。
“但我感覺他們在演戲過程中演得太砸了,本是針對被告的問題,最后居然由原告來代為回答。”衛東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天法官問及被告浙江九龍山開發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九龍山開發公司)總經理唐光明(音)關于海航方面的股權轉讓款是否付清、該次委托貸款的資金具體去向等問題,作為總經理的他卻表示不知道,反倒是原告渤海銀行杭州分行的代理律師作出了回答。
本報此前曾質疑這起委托貸款案存在資產轉移的可能,昨日衛東明及現場聽審的另一位知情人士均向記者表示,從原被告雙方的表現看,這種可能越來越大,甚至“不容置疑”。至于李勤夫為何要自己告自己,其猜測在李與海航系的控制權爭斗中,李勤夫可能意識到自己將逐漸失勢,現在則通過委托貸款官司,希望從上市公司拿回一些高價資產。
股民:庭審現場像演戲
2012年9月,李勤夫任法人代表的平湖九龍山海灣度假城休閑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龍山度假公司)委托渤海銀行杭州分行,向*ST九龍子公司九龍山開發公司(也為李勤夫所控制)提供2億元委托貸款,但至今仍有1億元尚未歸還。這起官司以渤海銀行杭州分行為原告,于6月18日在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審理。
從一位參與現場聽審的知情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的證據材料看,該起官司疑點頗多。
“當天被告沒有提出任何異議,所有的事項他們都承認并且接受。”這位知情人士對記者說,當事雙方最后都向法官表示,不進行當庭調解,由法官來裁決。不過法官沒有當庭宣判。
不過,讓這位知情人士及現場多位股民不滿的是,庭審過程中,原告和被告幾乎演起了“雙簧戲”。
“法官根據起訴狀和海航方面提供的舉報信,問被告九龍山開發公司的總經理唐光明(音),海航系股權轉讓款付了沒有?這位總經理說不知道;又問,委托貸款借的錢,都干什么用了?他也說不知道。”衛東明說,更令人不解的是,當法官問及九龍山開發公司是否為*ST九龍的全資子公司,這位總經理都說不知道,最后倒是把法官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對此,前述知情人士補充說,“法官問九龍山開發公司股權結構的時候,唐光明(音)回答:以前是(*ST九龍全資子公司),至于現在是不是,由于是財務在操作,他不清楚。”
2012年年報顯示,九龍山開發公司為*ST九龍的全資子公司,記者昨日登錄浙江省工商局網站查詢,但只獲得該公司基本注冊資料,其股權結構未有公開。
據上述知情人士介紹,在唐光明(音)回答不知道之后,原告(渤海銀行杭州分行)方的律師卻悉數回答了本該屬于前者的問題。比如對于九龍山開發公司的股權結構,其表示*ST九龍持股僅為50%;對于2億元委托貸款的去向,他表示用于買地了。
“唐光明(音)幾乎沒怎么說話,都是渤海銀行杭州分行的代理律師說了之后,這位總經理隨即附和:是是是。”
衛東明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達了他的不滿:第一,為什么連總經理都說不清楚錢(委托貸款)的來源和去向;第二,為什么原告方的律師反而能說清一二?第三,為什么李勤夫自己要告自己呢?
李勤夫陣營失勢?
6月18日當天,《每日經濟新聞》此前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其實李勤夫在自己告自己。據該知情人士說,由于這是一起委托貸款官司,盡管表面看原告為渤海銀行杭州分行,但該起委托貸款的委托人卻是九龍山度假公司,而后者的法人代表與和被告九龍山開發公司一樣,都是李勤夫。在他看來,此案背后,不排除李勤夫方面資產轉移或利益輸送的可能。
記者連續兩日試圖尋找去年9月簽訂的《委托貸款合同》原件無果。鑒于海航系為*ST九龍的大股東,記者昨日致電該公司詢問。不料海航系人士卻表示,他們也沒有看到這份合同,“海航系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我們本來也想看一下子公司的這份委托貸款合同,了解一下細節,包括委托貸款的資金去向,但他們(指李勤夫方面)不提供。”他說,李方把合同給了法院,目前海航系正在向法院申請獲得。
“我們自己公司的子公司,都沒拿到(合同),還得向法院拿。退一萬步講,你可以不承認我們的董事會,但確確實實我們是股東啊……”這位海航系人士向記者抱怨道。
在衛東明看來,此案中,李勤夫就是自己在告自己。至于李為什么這么做,他猜測說,在與海航系的股權爭斗中,李勤夫或者感覺自己要失勢了,現在則通過委托貸款官司,希望從上市公司拿回一些高價資產。
“這個牌誰都看得懂。”衛東明認為,李勤夫之所以要通過自己的公司借錢給上市公司,因為花錢是很簡單的事情,后者把錢花了,花完以后再打官司。“法院一判決,把你(指九龍山開發公司)的資產拿出來低價拍賣啊,拍賣一次不成,降價20%再拍賣。”
2012年年報數據顯示,*ST九龍當年陷入全面虧損:營業收入1.31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66.3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5億元,同比下降348.01%。每股收益-0.14元,較2011年的0.06元下降333.33%。而從股價變現來看,自2011年雙方圍繞股權轉讓糾紛展開的爭斗開始,其A股股價已經從當初超過6元下跌至如今的2.6元上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