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3-26 21:37:59
對比往年,今年高送轉行情的疲軟并非沒有原因。不難看出,監管層的各種監管措施對市場炒作之風形成了威壓。就市場而言,誠意不足的高送轉,也令不少投資者頭腦不再發熱,不再盲目地逢送轉就炒。高送轉的“老套路”如今已沒那么吃香了。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趙陽戈
每經記者 趙陽戈 每經編輯 謝欣
對比往年,今年高送轉行情的疲軟并非沒有原因。不難看出,監管層的各種監管措施對市場炒作之風形成了威壓。就市場而言,誠意不足的高送轉,也令不少投資者頭腦不再發熱,不再盲目地逢送轉就炒。高送轉的“老套路”如今已沒那么吃香了。
交易所函詢對誠意考量
高送轉無疑是監管層的重點關注內容,今年也不例外。但從今年的監管函內容來看,比以往顯得更為細致。
3月10日,永藝股份公告稱,公司3月9日收到上交所下發的《問詢函》,對公司近日的高送轉方案表現出疑慮。一方面,上交所要公司結合行業發展態勢,補充說明公司股本擴張規模是否與最近3年的業績增幅相匹配;另一方面,上交所認為公司董事何烽在未來6個月內計劃減持不超過49.22萬股,減持目的不夠明確,以及需要其說明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否與其他董事有不同意見。資料顯示,永藝股份計劃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6元(含稅),同時以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的方式每10股轉增15股。公司對此次高送轉的主要理由解釋,則是“本次提議符合公司實際經營業績情況、滿足公司當前經營活動需要、有利于公司優化股本結構和未來發展”。目前永藝股份總股本為1億股,流動股本僅為4187萬股。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監管層面對某一家公司拋出的高送轉方案,第一反應便是考量其是否與業績增長相匹配,以及是否會伴有減持計劃,這兩點就令高送轉“成色”遭受質疑。
永藝股份不是個案,后續如現代制藥在3月22日,也因高送轉預案受到交易所問詢。另外,如3月2日,南威軟件因擬“10轉增30派1.6元”也收到問詢函。上交所認為,公司近三年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689萬元、6108萬元和5147萬元,已連續3年出現下降情況。公司業績未有明顯改善,股本擴張速度與實際經營規模和業績之間存在較明顯的不相匹配的情況。
據添升寶(微信公眾號:you-daydayup)粗略統計,截至目前,擬每10股送轉總數超過15股的公司有61家,其中有36家公司遭遇了問詢,問詢內容涉及到高送轉的不在少數。如想知道更詳細內容,可關注添升寶(微信公眾號:you-daydayup)并輸入“高送轉”。
再融資新規推動含金量下降
不久前的2月17日,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監管政策作出調整,添升寶(微信公眾號:you-daydayup)注意到,新規(《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和《發行監管問答——關于引導規范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中一條主要的要求是: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擬發行的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
由于再融資新規中將未來上市公司擬定增股份數量與總股本形成了掛鉤,那么通過高送轉做大總股本,為后續融資“鋪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添升寶(微信公眾號:you-daydayup),高送轉對上市公司來說就是一個數字游戲,大多數上市公司高送轉就是為了做高股價,高送轉之后股價也要相應除權。當然也不排除會有上市公司為今后再融資做考慮的可能性。
“捕鼠逮狼”威懾炒作之風
熟悉市場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其實監管層近來對股市的炒作之風,也有明顯的威懾。
在證監會的官方網站上,無論是“證監會要聞”,還是“新聞發布會”等公開信息中,都可以看到監管層對市場各種違法案件的行政處罰措施,包括了內幕交易案、操縱市場案、利用他人賬戶從事證券交易案、從業人員違法買賣證券案等。這無形之中對市場不法分子和市場炒作風氣形成震懾,成為一種長效壓力。
證監會3月24日在發布會上對“高送轉”最新表示,“‘送轉股’屬于公司自治范疇,但是部分‘內部人’將‘高送轉’作為掩護其減持的工具,還伴生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對此,我會始終高度重視。前期,滬深證券交易所已發布‘高送轉’信息披露指引,實施‘刨根問底’問詢,開展對‘高送轉’內幕交易核查聯動,集中查辦了一批借‘高送轉’之名從事內幕交易或信息披露違規案件。2017年以來,市場對‘高送轉’反應更為理性,但仍有個別公司利用‘高送轉’制造炒作題材。”“我會將繼續堅持‘依法、全面、從嚴’監管原則,嚴格上市公司‘高送轉’監管。上市公司實施送轉股的,送轉比例應與公司業績增長相匹配、‘高送轉’相關信息披露要充分、大股東及董監高要嚴格披露減持計劃。對利用‘高送轉’從事內幕交易、違規減持等違法違規活動的,將強化信息披露監管和二級市場交易核查聯動機制,發現違法違規的,依法嚴肅查處,絕不姑息。同時,我會提醒投資者,‘送轉股’實質上是股東權益的內部調整,公司生產經營狀況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送轉后每股收益還因股本擴張而下降。投資者要牢固樹立長期投資、理性投資理念,對于‘高送轉’等題材,不要盲目跟風,防范投資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