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4-15 14:36:31
每經記者|李玉雯 每經編輯|文多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國內多家銀行客戶信息疑似在境外黑客論壇被販賣,包括客戶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住址、郵箱等個人信息。其中涉及浦發銀行、上海銀行、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目前已有上海銀行、興業銀行予以否認,浦發銀行此前表示無法鑒別信息真偽。
4月15日,上海銀行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日前,有不法分子在暗網發貼稱可出售金融機構客戶信息,該行對所謂“上海銀行客戶信息”進行了詳細比對,發現其所謂客戶信息中并無該行銀行賬戶信息,且與該行真實客戶信息關鍵要素并不匹配。可認定該販賣信息非該行泄露數據,不排除系不法分子為牟取不當利益偽造、拼湊、出售所謂銀行的客戶信息。
上海銀行同時表示,該行高度重視客戶數據安全,部署多層次網絡安全縱深防御措施,能夠及時發現、遏制網絡攻擊行為;制定了包括網絡、數據、終端、互聯網出口層面嚴格的管控措施。對于涉及客戶信息的生產網絡,實施封閉式管理;對開發、測試環境數據實施脫敏處理;對涉及敏感信息的業務系統,實施下載自動加密的技術;禁止USB口等外設的數據輸出;通過技防和人防手段加強員工行為監測、管理。
同樣的,針對網傳興業銀行數十萬信用卡客戶數據被售賣,興業銀行方面明確,網絡上的信息不屬實。
興業銀行回應稱,經過深入核查比對,確認其中所謂的“興業銀行信用卡客戶信息”與該行真實的客戶信息要素并不吻合,不排除系不法分子偽造、售賣所謂銀行客戶信息牟取不當利益。將保留追究偽冒該行客戶信息、損害該行商譽的法律責任的權利。
中國平安表示,經排查,相關客戶信息并非公司客戶,系不法分子偽造。中國平安對偽造并販賣公民信息的犯罪行為表示嚴厲譴責,呼吁有關執法司法部門嚴厲打擊這一違法犯罪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時代中,公眾對于個人信息安全的關注程度日益增強。2018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也提到,銀行業金融機構采集、應用數據涉及到個人信息的,應遵循國家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要求,符合與個人信息安全相關的國家標準。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