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19 22:55:18
每經記者|陳利 每經編輯|魏文藝
“02606,HK”,這個股票代碼于昨日(8月19日)下午4時正式從香港聯交所下線。54.15港元/股是藍光嘉寶服務停留在港交所的最終價格。
從并購到最后摘牌,藍光嘉寶服務和碧桂園服務的協商不過6個月。作為“西南第一家”港股上市物企,2019年10月18日至2021年8月19日,上市尚不足兩年的藍光嘉寶服務,也成為最先摘牌的港股物企。
不足兩年的上市之旅
2019年10月18日,楊鏗與姚敏攜手敲響藍光嘉寶服務在港交所上市的銅鑼,完成了藍光嘉寶服務向資本市場的躍進,成為西南地區首家港股上市物企,同時也是西南地區首家上市物企。
敲鐘的日子,正是物業管理行業在港股最風光的時期。上市首日,藍光嘉寶的股價就大漲約15%。
伴隨著藍光嘉寶服務登陸港交所,藍光發展構筑起了“A+H股”雙資本平臺。同年,藍光發展實現銷售額1015億元,邁入房企“千億俱樂部”陣營。
在不足兩年的上市生涯中,藍光嘉寶服務大舉收并購,不斷擴大規模。僅2020年,就先后斥資7.59億元斬獲17個并購項目,更是出現一天內簽約5筆的盛況。全年合計貢獻在管建筑面積為3272萬平方米,成為2020年物業行業當之無愧的“收并購之王”。截至2020年12月31日,藍光嘉寶服務合同管理面積約2.14億平方米,總在管建筑面積1.3億平方米,較2019年同期分別激增約81.2%和82.8%。
管理規模大幅增長的同時,企業財務效益也提升明顯。上市首年,藍光嘉寶服務實現總收入約21億元,同比增長43.41%;凈利潤約4.44億元,同比增長約49.59%;歸母凈利潤約4.295億元,同比增長48.44%。
盡管如此,資本市場對藍光嘉寶服務所做的并購似乎并不感冒,反映在股價漲跌幅上,2020年全年,藍光嘉寶服務股價下跌29.2%。
直到今年3月,碧桂園服務一紙收購協議,擬54.32億元收購藍光嘉寶服務71.17%股份,這也成為了國內第一單上市物企之間的收并購;此后的6月9日,碧桂園服務又在場外增持藍光嘉寶服務322萬股,涉資1.64億港元,持股量增至74.3%。
8月9日,碧桂園服務與藍光嘉寶服務聯合發布公告稱,藍光嘉寶服務除牌決議已達成,藍光嘉寶服務H股將于2021年8月10日上午9時起正式停止買賣,并將于2021年8月19日下午4時自愿撤銷在聯交所的上市地位。
72小時的收購決定
令業界能想到,這場從春天到秋天、相隔半年的并購案,僅用了72小時就落定了。
7月中旬,碧桂園服務總裁李長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這個項目的決策是快速高效的。從接觸到公告,大概72小時,不間斷談判。”
至于出售原因,買賣雙方各有各的考量。“現階段出售嘉寶,是因為嘉寶現在估值處于一個高點,出售后實現價值變現,能對地產板塊補充現金流。”今年4月,時任藍光發展執行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楊武正解釋稱,“現在所有資金(出售藍光嘉寶)已經到位,其中有20億是用于4月25日到期的境外美元債的兌付。”
李長江之前也曾表示,從內部業務協同來看,藍光嘉寶服務在西南地區的優勢將補足碧桂園服務的短板,且其在華東也有較大布局,可以形成資源協調,最后帶來規模性效益。
“它是一家上市公司,各方面運作還比較規范,收購后的規范成本就會降低。另外,我們對藍光嘉寶的文化、團隊也比較熟悉,成功合作以后的融入不會有大問題。”李長江還透露,在和藍光發展的收購談判中,碧桂園服務方面更多考慮的是風險把控問題。
克而瑞數據顯示,收購藍光嘉寶服務后,碧桂園服務的總在管面積達到5.4億平方米,這一規模已接近“物管一哥”萬物云的在管面積(5.78億平方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