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 21:00:48
7月23日,國新辦舉行發布會,公安部介紹“十四五”時期公安工作成果,包括維護國家安全、打擊網絡犯罪、經濟犯罪,強化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排查等,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公安部強調,目前市場上汽車搭載的“智駕”系統尚處輔助駕駛階段,駕駛人才是責任主體,將加強規范管理。此外,公安部還介紹了全國一體化公安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成果,已整合308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累計注冊用戶1.14億人。未來,公安機關將利用新技術提供更高效、便捷、智能的“一網通辦”服務。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旭
7月23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邀請公安部介紹以高水平安全護航“十四五”規劃高質量完成有關情況。
在發布會上,公安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亓延軍介紹,“十四五”時期,全國公安機關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推進公安工作現代化,努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圓滿完成“十四五”規劃、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作出公安貢獻。
亓延軍介紹,我國是世界上命案發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槍爆案件最少的國家之一,是世界公認的最安全國家之一。
“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治理效能更加凸顯。公安部門組織開展“凈網”“護網”專項工作,偵辦網絡犯罪案件51.2萬余起,有力保護網絡空間安全。破獲各類經濟犯罪案件49.2萬起,挽回經濟損失1226.5億元。強化排查整治道路交通、鐵路、民航等重點領域安全隱患,全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全國較大道路交通事故較“十三五”同期下降34%。
亓延軍表示,下一步,全國公安機關將在全力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做好“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公安事業發展,努力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攝
當前,我國智能駕駛技術發展迅速,有的在售新能源汽車配備了智駕系統,有車企表示,下一代的智駕系統會徹底“解放雙手”,實現真正的智能駕駛和無人駕駛。公安機關對此有何評論?下一步將如何規范管理?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長王強在回答媒體記者相關提問時表示,據公安交管部門了解,目前我國市場上銷售的汽車搭載“智駕”系統都不具備“自動駕駛”功能。
“這些‘智駕’系統都還暫時停留在輔助駕駛階段,也就是說是由系統輔助駕駛人來去執行一些動態駕駛的任務,車輛還是需要人來操控,駕駛人才是最終的責任主體。如果駕駛人在駕駛車輛的時候‘脫手脫眼’,也就是我們說的雙手脫把,兩眼不是觀察前方,而是低頭看手機,甚至是睡覺打盹,不僅存在嚴重的交通安全風險,一旦出事,還可能面臨著民事賠償、行政處罰和刑事追責三重法律風險。”王強表示,為進一步加強規范管理,公安機關將會同有關部門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
首先,加強車企管理。積極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行業主管部門,督促車企落實主體責任,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的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杜絕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督促車企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強化新用戶培訓,幫助新用戶熟悉掌握汽車輔助駕駛功能的使用方法和禁止事項,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
其次,加強法律配套。會同相關部門推動細化《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配套法規規章,明確0到2級輔助駕駛系統“人機共駕”的法律屬性,同時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不斷提升輔助駕駛系統技術可靠性,制定相關的安全技術標準,并探索將自動駕駛分級標準、輔助駕駛的操作規范納入到駕駛人教育培訓和考試范圍。
再次,加強宣傳提示。駕駛人始終是行車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我們希望通過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提示,使廣大駕駛人清楚認識到現階段輔助駕駛不等于自動駕駛,在購車和使用的時候,都應該全面了解、掌握輔助駕駛系統的功能特性以及啟動和關閉的方法。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該清楚認知輔助駕駛的技術邊界,一旦駕駛人“脫手脫眼”,可能面臨嚴重交通安全隱患和法律風險。
公安部環境資源和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局、知識產權犯罪偵查局局長李劍濤在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公安機關不斷推進“一網通辦”、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極大便利企業和群眾辦事創業。
全國一體化公安政務服務平臺,是公安機關在推進“一網通辦”基礎上,落實“十四五”規劃關于“全面推進政府運行方式、業務流程和服務模式數字化智能化”要求而升級打造的服務型平臺,也是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對接,是公安機關的“一站式”線上服務窗口。
“十四五”期間,通過全國公安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和公安“一網通辦”APP,整合集成身份證辦理、交通管理、出境入境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和無犯罪記錄證明開具、重名查詢、規范漢字查詢、網站備案查詢等便民應用308項,累計注冊用戶1.14億人,共提供服務3700余萬次。
另外,平臺建成身份認證、跨網交互、電子證照、電子印章、消息服務、辦件寄遞、事項管理等7個共性基礎功能,可供鐵路、民航、交管、移民等部門共同使用,自上線以來,已累計提供身份認證服務13.91億次,部門間跨網交互服務16.1億次,為后續更好推動“一網通辦”落地見效奠定了良好基礎。
下一步,公安機關將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整合各類公安政務服務應用,以公安政務服務APP為主渠道,面向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一網通辦”服務:
首先,加強頂層設計,在系統建設上做“減法”。依托公安信息化大基座和公安統一數據資源庫,統籌各部門分散部署的政務服務應用,通過公安政務服務APP統一提供服務;搭建統一的公安政務服務APP框架,為新建的公安政務服務應用提供可輕量化開發、快速上線的良好生態。
其次,圍繞難點堵點,在服務內容上做“加法”。聚焦群眾、企業辦事中高頻、剛需、痛點問題,著力推動跨部門跨地區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將電子行駛證信息、電子駕駛證信息、居住證信息、機動車信息、特型機動車臨時行駛車號牌信息納入《政務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支撐開辦運輸企業、教育入學等“一件事”高效辦理。與相關部委共同推動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等證件電子化應用,將電子證照卡包接入統一的公安政務服務APP。
此外,圍繞創新驅動,在服務質效上做“乘法”。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開展與其他部門間的共享數據,創新部門間數據共享方式,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開展大模型在公安政務服務場景中的應用研究,利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政務服務平臺運營運維水平,不斷優化企業群眾辦事體驗。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石雨昕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