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4 22:15:42
每經記者|黃辛旭 每經實習編輯|余婷婷
寧德時代的“滑板底盤”業務有了新進展。
日前,有消息傳出,寧德時代控股的底盤公司時代智能開啟首輪外部融資,融資規模為20億元。此輪融資未完全公開,而是采用定向邀請方式,要求“1億元起投,目前參與者多為大國資”。在此之前,時代智能引入的新投資主體均為寧德時代關聯公司。
8月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寧德時代內部人士求證,對方表示此事屬實,首輪融資即將完成,但未透露具體的估值和融資細節。
所謂“滑板底盤”,即CIIC一體化智能底盤,以電池為中心展開設計,采用電池到底盤一體化(Cell to Chassis)技術,將電芯直接集成到底盤中,實現與底盤的結構共用。每經記者 黃辛旭 攝
開拓新業務尋找增長點
積極布局“滑板底盤”業務,被行業認為是寧德時代在換電和出海兩大業務方向上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寧德時代國內市場占有率為43.4%,相較于2021年的高點52.1%,呈下滑趨勢。在此形勢下,寧德時代需要積極開拓新業務。
根據公開資料,時代智能全稱為“寧德時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系寧德時代旗下“滑板底盤”業務實體公司,成立于2021年,注冊資本2.5億元,專注于提供以電池為核心的“滑板底盤”相關產品和技術服務。
所謂“滑板底盤”,即CIIC(CATL Integrated Intelligent Chassis)一體化智能底盤,以電池為中心展開設計,采用電池到底盤一體化(Cell to Chassis)技術,將電芯直接集成到底盤中,實現與底盤的結構共用。2024年12月底,寧德時代發布CIIC一體化智能底盤,命名為“磐石底盤”。
“滑板底盤”的亮點在于可以通過預留電氣和車體接口,實現上下車體分離解耦,使上車體可根據需求更換。這也意味著,基于“滑板底盤”,車企只需要“套上車殼”就能造車,即“一套底盤架構、百變車型”。
寧德時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楊漢兵曾公開表示,寧德時代的“滑板底盤”產品可以讓主機廠節省60%至70%的開發費用;寧德時代的BOM(物料清單)成本也可以讓主機廠BOM成本下降5%左右。
上述寧德時代內部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滑板底盤”能夠明顯縮短車型研發周期,主要用戶是跨界造車的新勢力,以及需要快速導入產品的傳統車企。
“汽車行業新入局者若前期自己開發底盤會消耗大量資金。對于行業中車型研發投入大、周期長、更新迭代加速的普遍痛點,磐石底盤可以助力車企提升開發效率、縮短研發周期。整車量產時間,可由傳統的36個月甚至更長,縮短到12至18個月。”上述寧德時代內部人士說。
不過,產品實際落地并不容易。
早在2023年1月,時代智能就與哪吒汽車簽署CIIC一體化智能底盤合作協議,宣布首款搭載CIIC的車型最快于2024年底面世,但是由于哪吒汽車公司經營問題未能實現。2024年12月,寧德時代發布“磐石底盤”當天,阿維塔宣布與其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補充協議》,并確認將采用寧德時代“磐石底盤”,但相關車型還未上市。
這一模式并非新鮮事物
寧德時代內部人士透露,目前有多家車企正在咨詢“磐石底盤”。從目前公開資料來看,時代智能陸續官宣的合作信息包括北汽、江淮、阿維塔、哈啰、T3、百度、東風日產、長安馬自達等。寧德時代表示,這些合作伙伴的后續車型預計將于2026年至2027年集中上市。
事實上,“滑板底盤”這一模式并不是新鮮事物。通用汽車早在2002年就提出這一概念,也有悠跑科技等專注于“滑板底盤”業務的相關創業公司在前幾年成立。
悠跑科技創始人兼CEO李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介紹,公司希望做硬件的標準化,在一定的帶寬之內用同一個底盤去滿足所有車型的要求,進而賦能各類造車企業、自動駕駛公司、出行平臺等場景擁有者造車,以降低智能電動汽車的準入門檻和造車周期。李鵬曾透露,客戶用一年時間就可以擁有自己的智能電動車。
公開資料顯示,悠跑科技的定制化整車底盤產品已開始交付美國客戶。
“滑板底盤”的主要爭議在于,有觀點認為底盤作為車企核心技術之一,采用第三方生產或對車企的研發自主性和供應鏈產生沖擊。例如,在開發標準上,各家車企都希望定制自己的電池包和電機布局標準,實現統一接口的難度大;而且若底盤和車身分開生產,出現事故后的責任界定也較為模糊。
比如,特斯拉、零跑汽車、比亞迪等都在研究相關產品。特斯拉和零跑汽車都推出了自己的電池到底盤一體產品,比亞迪也推出了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CTB)產品。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何克服向客戶推廣“滑板底盤”的困難,如何與主機廠在磨合中建立信任,都考驗著寧德時代等企業的綜合實力與戰略耐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