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每日經濟新聞
          市場

          每經網首頁 > 市場 > 正文

          科技保險駛入快車道:前三季度保費激增30%,全周期保障體系加速成型

          2025-11-10 20:47:48

          2025年前三季度,我國科技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30%,跑贏行業平均水平。政策支持下,深圳、上海等地出臺實施方案,七部門提出構建全生命周期保險體系,多地試點共保體。新興技術催生風險保障需求,頭部機構推動風險管理體系迭代。業內預計,更前沿領域的風險保障產品有望加速涌現,科技保險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魏文藝    

          政策與產業雙驅動之下,科技保險發展駛入快車道。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超60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14萬家。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催生了對風險保障的迫切需求,也筑牢“保險+科技”的市場根基。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我國科技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0%,顯著跑贏行業平均水平。這一高增長并非單純的業務擴容,更標志著科技保險對傳統風險管理體系的全面升級。從七部門出臺新政構建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保險體系,到多地試點共保體、“滬科積分”等創新模式,科技保險正在政策和產業的雙重驅動下,逐步破解長期制約行業發展的定價難、風險評估難等核心痛點。

          當前,行業正深度運用數字化手段,持續向市場輸出風險減量管理技術、定制化產品及解決方案,為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提供精準支撐。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科技保險有望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核心痛點待解:定價與風險評估制約產品創新

          我國科技保險的發展起步于2006年,經過十幾年不斷發展壯大。

          據金融監管總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保險業全年提供科技保險保障約9萬億元。以財政支持力度大、風險相對可保、業務模式相對成熟的專利保險為例,產品投保企業數量和保障金額顯著增加——從2011年至2022年底,已累計為超過2.8萬家企業的4.6萬余件知識產權提供逾1100億元的風險保障,且投保企業由2020年的4000余家增長至2022年的近8000家。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超60萬家。這類企業存在研發投入高、回報周期長、風險評估難等問題,對保險保障存在迫切需求。然而,科技保險風控、定價難題,仍是當前制約科技保險創新的主要因素。

          有中小財險公司人士曾指出,高精特新產業發展過程具有復雜性,其風險保障是新興需求,缺乏歷史數據積累,保險產品的開發、定價困難。同時,保險公司特定領域專業人才儲備有限,無法制定針對性的風險管控措施。上述因素導致科技保險產品定價易偏高,加上缺少政策補貼,不少創新創業公司“望而卻步”。

          “科技保險對數據積累和模型構建提出了全新的挑戰。”中再產險總經理王忠曜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驗數據的稀缺性與非標性,是制約科技保險發展的首要瓶頸。科技活動類保險的核心是承保“從無到有”的創造性過程,每一項重大科技創新都具有獨特性,缺乏可供直接對標的歷史數據,使得傳統上依賴大數法則的精算定價模型面臨“無米之炊”的困境。

          王忠曜進一步指出,不同科技領域,如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的風險結構差異巨大,風險因子復雜多樣,進一步加劇了在有限樣本下進行精準定價的難度。在缺乏數據的基礎上,風險本身的快速演變使得精準評估難上加難。科技企業的核心資產已從廠房、設備等有形資產,轉向數據、算法、專利與人才等無形資產。這與傳統財產險承保有形資產的邏輯有本質區別,其價值評估和損失計量缺乏成熟范式。

          政策錨定五年目標:地方多維探索落地見效

          所謂科技保險,是指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化推廣等科技活動以及科技活動主體提供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等經濟行為的統稱。科技保險可分為科技活動保險和科技主體保險,科技活動保險承保的是研發、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等“創新過程”的不確定性,科技主體保險承保的是“創新組織”自身的運營風險。

          在科技活動保險領域,以首臺(套)、首批次保險為例,已經為全國各類重大技術裝備和全國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提供了近萬億元的風險保障。自2015年試點啟動以來,該類保險補償機制累計支持創新應用項目3600個,有效破解了創新產品入市初期的推廣難題。

          2025年9月,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碼。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金融監管總局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于組織實施2025年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擴大首臺(套)、首批次保險補償范圍,調整機制流程,優化條款費率。

          頂層設計持續發力。2025年3月,金融監管總局、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首次明確未來5年科技保險發展目標:以“擴面、提質、增效”為核心,聚焦科技創新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提供更精準高效的金融保障。

          每經記者注意到,政策紅利快速傳導至地方,深圳、上海等地已率先出臺實施方案。

          5月13日,深圳金融監管局發布《深圳銀行業保險業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加快研究拓展低空經濟、智能駕駛、數字經濟等新領域新賽道保險保障,構建涵蓋科技型企業生產經營、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全過程的產品體系。

          6月16日,上海金融監管局與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出臺《關于推動上海科技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積極對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引入“滬科積分”(注:一種用于評價科技企業創新能力的指標體系)探索精準定價,推動人工智能在保險垂直領域的深度應用,創新以“鏈主”企業為牽引的產業鏈科技保險模式。

          創新實踐突圍:試點共保體破題高風險領域

          科技保險頂層設計很快再迎重磅政策。今年5月,科技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等七部門發布《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以下簡稱“若干政策”),提出健全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保險產品和服務體系,完善產品、服務創新機制和監管激勵保障政策。探索以共保體方式開展重點領域科技保險風險保障,開展重大技術攻關、中試、網絡安全等風險分散試點。

          若干政策舉措還提到,推動區域科技金融創新實踐。其中,直接涉及保險的科創區域包括上海自貿區臨港片區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寧波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和武漢東湖科技保險創新示范區。

          隨著政策紅利釋放,全國范圍內接連涌現科技保險創新案例,填補了多個領域保障空白。

          6月27日,武漢東湖高新區成立全國首個藥品研發中試環節保險共保體,由中國人壽財險湖北省分公司牽頭,聯合平安保險等6家機構組建,推出“藥研保”綜合保險,填補了國內藥品前端研發風險保障的空白。該保險針對創新藥研發具有投入大、周期長、中試環節失敗率高的特點,且風險評估難度大,覆蓋臨床試驗審批、臨床試驗、新藥上市審批三大關鍵環節,一次投保可獲得多家機構聯合保障,目前單項目可獲得百萬元級風險覆蓋,未來保障額度將進一步提升,解決此前單一保險公司不愿承接的困境。

          8月26日,人保財險佛山市分公司發布了全國首款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研發專屬保險“智研保”,實現了三大突破性創新:首次將“技術方案缺陷”和“原材料缺陷”納入保障范圍,直擊研發核心風險;將研發人員成本、原材料成本納入理賠,精準覆蓋研發失敗的直接損失;一張保單覆蓋研發、小試、中試全周期,避免過去分階段投保的復雜流程,為企業提供完整鏈條的風險屏障。

          9月26日,中國太保產險依托寧波國家保險創新綜合試驗區政策優勢,推出全國首個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應用專屬保險“機智保”,形成三大核心保障體系:場景上貫通“產、銷、租、用”全鏈條;保障上以“風險擬人化”理念,一體化覆蓋機器人本體損失、第三者責任及自身財產損失;投保方式上突破傳統年度保單限制,支持按天、周、月投保,精準適配多樣化的商業場景。

          機構競逐新賽道:迭代風險管控體系搶灘機遇

          新興技術迭代催生的風險保障需求,成為行業創新的重要風向標。中國再保黨委書記莊乾志在2025上海國際再保險會議上表示,新興風險通常由技術、環境以及社會變化驅動,具有不確定性高、歷史數據短缺以及風險與機遇并存等特點,判斷重點在風險來源。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商業航天等科技創新活動在帶給經濟社會巨大發展潛力的同時,也伴隨著前所未有的責任風險、網絡風險和技術失效風險等。

          面對新興風險需求,頭部保險及再保險機構正推動風險管理體系迭代,形成差異化服務能力。中再產險持續深化創新發展和數字化轉型,推出“再·擎”“再·安”“再·途”“再·耘”等行業服務平臺以及國產汽車芯片、無人駕駛航空器等定價模型,持續為行業輸出風險減量管理技術、產品和方案,助力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據介紹,平安產險以科技賦能精準定價,借助數字工具構建科技企業風險評估體系,開發網絡安全保險、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斷保險、專利轉化費用損失保險等產品,適配初創、成長、成熟各階段科技企業需求。其中,平安產險打造的國內首個網絡安全保險風險評估定價工具,已累計為科技企業提供超過19億元風險保障。

          11月6日,在寧波舉辦的第二屆四明保險論壇暨中國保險學會2025年學術年會主論壇上,金融監管總局首席風險官向東披露關鍵數據:2025年前三季度,我國科技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0%,顯著跑贏行業平均水平,成為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核心增長極。

          這一增長背后,是政策支持、產業創新的深度支撐。向東指出,科技成果加速涌現,為科技保險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3.6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48%,在一些關鍵領域,我國實現了從“跟跑”向“并跑”“領跑”的轉變,科技創新進入全面迸發期,為科技保險茁壯成長提供了沃土。

          業內預計,更前沿領域的風險保障產品有望加速涌現,隨著共保體模式、數字化風控工具的普及,科技保險在護航核心技術攻關與科技自立自強中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2. <acronym id="mz9d1"><output id="mz9d1"></output></acronym>

          <sub id="mz9d1"><ol id="mz9d1"><nobr id="mz9d1"></nobr></ol></sub>
              1. <sup id="mz9d1"></sup>
                日韩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 | 先锋在线资源日本 | 在线免费观看人成视频色九 | 日本少妇爽的嗷嗷叫视频 | 欧美AⅤ资源在线播放 |